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要闻

国宝宜侯夨簋能否回乡“省亲”?

发布时间:2014-06-27 01:2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前不久,镇江日报以“国宝级文物宜侯夨簋出土60周年”为主题,做了一组相关报道。舆论反响中,有不少市民表达这样一个美好心愿:能否在合适时候,安排宜侯夨簋回镇江“省亲”展出?记者就此进行了一番探访。

    此前本报报道中曾首次披露细节:西周青铜器宜侯夨簋当年出土之后,只在本市保存了短短4个月时间。后来去了南京,也仅逗留5年左右就被调拨进京。结合那个年代的各种氛围,在长达大半个世纪时间里,应该不会有太多本地公众有缘一睹这件就出自身边的千年宝物。甚至就在本报推出这组报道之前,它的社会认知度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记者在一所中学高二班上的问卷调查表明:一大半同学回答对宜侯夨簋“一无所知”。一些市民看了报道后,还专门打电话来询问“第三个字怎么读”。

    据了解,宜侯夨簋的复制品目前在我市并不鲜见,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早的复制品,收藏于镇江博物馆里,并一直在展出。该馆社教部副主任汤蓓向记者介绍,她已进馆工作20多年,曾为不计其数的观众团体进行过接待讲解,作为镇江乃至整个江南地区青铜器文化迄今首屈一指的“标高”,“宜侯夨簋”不仅每次都被安排在“一号展位”,也是她每次重点讲解的文物之一。但是,就连这位常年“口述宜侯夨簋”的专业人士,也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她到现在仍没见过宝物真身。

    汤蓓说,早些年她曾去北京国博观展,由于当时新馆尚未扩建,展出文物数量不充分,宜侯夨簋仍然深藏不露,所以未能如愿。因为有着特定的工作关联,对宜侯夨簋有朝一日能回家乡“省亲”展出,汤蓓比其他人更加充满期待,“3000年文脉仿佛触手可及,到时我的现场讲解一定会融入更生动的内涵!”

    就能否安排宜侯夨簋阔别家乡60年后首次回镇展出,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作为实物展示古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更大范围提升本地公众对宜侯夨簋的知晓度、激发广大市民文化自豪感的一项创新举措,他们非常愿意操办这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决定性环节无疑是在北京国博那边。

    记者此前采访过程中获悉,著名画家、现任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恰巧是镇江人,1978年从扬中考进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昨天,记者辗转与这位老乡取得电话联系。陈履生首先认为“这是件大好事”,他接着介绍,不仅镇江,目前全国很多地方政府都有这方面意愿,国博藏品重回故里展出也已有过先例,只要符合国家文物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国博对馆藏文物的相关管理规定,他本人会尽力为家乡促成此事。相关规定中的重要一条就是:文物必须是在国博的非展出期间。

    宜侯夨簋目前是在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展出,针对相关情况,记者随后又采访了该馆藏品保管一部馆员田率。田率介绍,在没有产生新的格局调整下,所谓“基本陈列”,就意味着永久展出,它展出的藏品都是国博的精华与招牌,尤其宜侯夨簋更是属于“一级文物中的上品”。由此看来,虽然家乡人随时可以进京“探亲”,但宜侯夨簋至少在常规上暂时并不具备回乡“省亲”的可能,除非另有“特别安排”。

    田率表示,他很能理解镇江人对这件国宝的感情牵挂,相隔60年后,历史条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对各地出土的重要文物,如今已不再是“仅凭一份红头文件就能调得上来”。以镇江人的爱宝意识与护宝热情,假如宜侯夨簋是今天出土的话,他相信,那必定是永远留在家乡人的身边了!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张明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