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要闻

国宝级文物宜侯夨簋出土60周年特别报道之三

发布时间:2014-06-19 02:2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大约一周前,央视播放的一部三集电视纪录片《中国大运河》,引起了不少镇江人的收看兴趣。其实,这样一个“地球上对自然地貌改变最大的人类工程”,天长日久于镇江人而言,更实在的感觉只是门前屋后不太在意的一处寻常地貌而已。

花甲之年的市民华允庆讲起自己儿时在这条河里跳水游泳、捉鱼摸虾的故事时,与其他在河边长大的人的感受,应该并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从平政桥到南水桥一共有七座桥,我们从每座桥上都往下跳过……”

然而,伴随华允庆一年一年、伴随镇江人一代一代成长的这条河流,的确是条蓄满深厚人文信息、古老而伟大的“历史长河”。千年之前,当这条古老的人工之河与另一条更加古老的自然之河在此碰撞、交汇与穿越,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与社会图景从此发生了深度变革,而一座城市的地缘价值也由此被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2012年,市文广新局筹划编著一本镇江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图录,旨在宣传和普及镇江优秀历史文化。经过面广量大的艰苦劳动,该书已于去年底正式出版。市文广新局局长周文娟向记者介绍,当时为给书起一个好名,还在全系统内进行了发动与征集,反复斟酌、几易其名、优中选优,最终这本书被定名为彰显大气的《江河交汇》——这应该是精准而富有高度的概括。“水”乃文明之源,而身处大江大河十字交汇点上的镇江,其历史人文注定富有鲜明的个性与特质。

相关背景表明,央视选择在当下这个时候播放纪录片《中国大运河》,或有深意。一年一度的全球文化盛事——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已于6月15日在卡塔尔多哈揭幕,会议将持续10天时间。运作7年之久、工程极其庞大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没几天就将在这次会议上揭晓了。这是国家层面上的一件大事,也是镇江值得期待的一件大事,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之一的“大运河镇江段”,是此次大运河“申遗”内容的有机构成部分。

早在2009年底,为配合“申遗”工作,国务院将一批与大运河有关的文化遗产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市的西津渡古街、江河交汇处、新河一条街、虎踞桥等4处涉“河”文物同时入榜。而虎踞桥正是华允庆当年跳过水的桥之一,这座始建于明代、见证古城500多年沧桑史的运河桥,如果说当年被人们踩在脚下还只是一件并不起眼的城建设施,那么今天,它以“文化瑰宝”的身份,获得了应有的历史敬重与呵护。

今天的西津渡古街,既充满着浓郁的江南古貌遗风,又适度融入咖啡、酒吧等诸多现代元素,成为不少本地人栖息心灵的一个不错的港湾,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慕名前来。记者特意在网上搜索了有关西津渡景区的旅游反馈信息,发现大量外地游客回去之后都会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在博客、微博、社区论坛等平台上进行分享。

南京的周小姐工作之余,喜欢美食与旅游,她2012年度的第一次出行,恰就选择了镇江。在那次酝酿已久的“镇江一日游”里,西津渡成为“我们四个女孩纸来镇江的首要目的地”。记者辗转与周小姐取得了联系,谈起两年前初游西津渡的感觉,她说:“这是一个太有故事的地方,以前肯定发生过许多不寻常的事。”周小姐表示,西津渡是她“一定还会再去的地方”。

时间如果倒推二十几年抑或十几年,西津渡的面貌却完全不是今天这般样子。时任市文化局副局长的刘昆用“还是一块处女地”一说,来概括1986年镇江申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的西津渡状况。彼时此地,街屋破败,满眼苍凉。只闻有“渡”,不见其物。刘昆介绍,当时镇江城区因历史造成的不良工业环境对文物冲击极大,“上级来的专家”甚至都不愿意登北固山,但是,一听说有西津渡这么个地方,却当即表示愿意去看看,而且一看就看出了“门道”:“这是个好地方!”

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我市着手对西津渡历史街区进行系统性发掘、保护与资源开发。顾名思义,西津因渡生街,古街既在,能否把文脉另一端的古码头找出来,对于“盘活”整个区域的文史与现实双重价值显得至为关键——这不仅是一个正在架构中的新兴旅游景区可以仰仗的重要支撑点,也是一代考古人梦寐以求的职业向往。

曾长期担任镇江博物馆古城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刘建国,全程主持了对西津渡的历次考古发掘。他向记者介绍,早在1998年就首次在这条古街下面探得唐代历史遗迹,从而让人们对“千年古街”第一次有了原真的认识。此后,于2008年初重续对西津渡大规模考古,开工仅短短几个月时间,一个镇江人耳熟能详的历史文化标签、一个两百多年前就在无数次风雨飘摇里抒写“小城大爱”温情篇章的“小码头”——救生会义渡码头,终于实物现身。不久,比百年“小码头”年代更久远、意义更重大的千年“大码头”也宣告露面。

时光逝去,记忆不灭。赴美已三十载的“湖畔风铃”(博名),前年再回家乡,三代人携游西津渡,面对如今捧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街区新貌,对照小时候“自生自灭”的惨淡景况,不禁心生太多感慨!而一位从小跟外婆一起在西津渡古宅长大、如今也是在外游子的网友ceecoo,在《忆——西津古渡》帖文中这样写道:“往年去镇江,都是在外婆老宅小住几日……今年头一回不再住在老宅,觉得有点惆怅……”如此这般情愫,大约就是今年“文化遗产日”中一句宣传语的贴切写照——“保护遗产,留住乡愁”。

回望一个时期以来,镇江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护遗”的意识与理念也得到了极大强化与提升,“护遗”成果也是喜人的。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彰显方面,也做了大量努力,但是坦率而言,无论作为空间还是作为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扩展。在市委书记杨省世看来,西津渡只是镇江目前在这方面尚不多见的成功案例,而且“也只能算初步成功的一个”。杨省世期望镇江能在战略层面谋划和推进对文化“软实力”的深度开发,让更多“沉睡的金矿”发挥出应有效益。

横向比较,镇江正面临“历史文化名城优势衰减”的现实问题。一个缩影体现就是,在2013年出笼的20个“江苏符号”中,“镇江符号”全盘落选,一度让这座城市不无尴尬,让这座城市里的人郁闷不已。

历史与现实和谐相处,很多时候总不会那么尽如人意。“人类永远无法避免留住过往和创造未来之间的矛盾,任何当下的取舍和主张,都必须谨慎。”这是纪录片《中国大运河》里的一段解说词。这段话对于现已退休在家的刘建国而言,更易触发独特感慨。数十年耕耘于这块土地上的考古生涯,使他对镇江无处不在的历史“宝藏”怀有一份旁人难以体会的深厚感情,也使他曾亲历了不止一次城市发展与历史遗存之间的“遭遇战”,某些冲突甚至已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谈起镇江这些年的“护遗”实践,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名誉会长钱永波向记者表示,“说得出”固然很迷人,但“看得见”才会更精彩,对一些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应该没有理由不为它们“让路”。钱老认为,古老的历史遗存并不意味着在现代都市里只能保有一张“古板的脸”,“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就是要通过科学谋划、合理发掘、放大能量,使它们成为一处处赢得镇江人文化认同、激发文化自信的“城市地标”;成为一张张富有灵动的“城市名片”、一块块富有感召力的“金字招牌”。从这个意义上,钱永波相信,无论时代发展到何种地步,历史与现实是应该能够实现和谐相处的。(记者 刘兰明 王景曙)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耿业宏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