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在强手如林的江苏苏南板块,论人口和经济总量,地级市镇江是个“小个子”,但记者日前在这里采访发现,镇江体量虽小,但追求很大——把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种子深植到城乡血脉里,精准发力,智谋绿色发展,共筑绿色梦想。
低碳为镜 自戴绿色“紧箍咒”
走在镇江低碳展示馆,仿佛到了一面“魔镜”前,大到镇江各区县、行业碳排放数据,小到一家企业一个车间的实时碳排放、能源消耗监控数据,都一览无余。
镇江市市长朱晓明说:“建设‘碳平台’是为了摸清‘碳家底’,连‘家底’都搞不清,绿色低碳喊的再响也容易落空。”这个从前年开始建设的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平台,在国内首屈一指,已成为镇江倒逼发展思路转变的杀手锏。
“转型不再是盲人摸象,哪些产业要重点发展,哪些要限制发展,一目了然。”镇江市发改委副主任王为华说,目前全市48家重点监控企业均纳入“碳平台”,未来更多企业会纳入监控范围。“企业用多少煤、电,排放多少都清清楚楚,谁也做不了假。”
记者在“碳平台”上看到,电力、水泥等传统产业都是排放大户,新兴产业则普遍碳排放比较少。镇江去年碳排放量约6000吨,力争到2019年达到碳峰值,“这逼得我们在工业领域要下狠手,再好的项目,如果‘碳’关过不去也不能上。”
一套碳评估体系随之建立,被亮红灯的企业不能落户,已经落户的必须关停转。大力神科技公司在碳评估中被亮了“黄灯”,“我们要求他们在厂房屋顶上增加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用于生产,实现了减少碳排放的目标。”镇江市发改委主任朱云峰说。
欧盟气候行动委员会专员赫泽高4月在镇江考察后连称“想不到”,她说:“在镇江的所见所闻,让我感受到在碳排放问题上,中国正在行动!”
生态为王 今天“储备”未来
走进镇江新区,总面积20平方公里的中瑞生态产业园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即将启用的中瑞创新中心里,光导管系统、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先进节能建筑新技术令人惊叹。
瑞士在清洁发展和环保方面拥有长期经验和高端技术,这个由中瑞共同打造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园区是在广泛选址后最终落户镇江的。说到脱颖而出的原因,镇江市委书记杨省世用“有底气”来回答。
镇江的“底气”,不仅源于拥有大片青山绿水,更重要是在绿色生态、科学发展道路上,“生态为王”的理念已成为镇江城市发展的“王道”。
很多镇江干部有这样一张城市地图,用红、橙、黄等多种颜色标注不同区域。“这是城市功能区划分图,每个地方能发展什么样的产业,都规定得一清二楚,这是红线。”朱晓明说:“未来我们还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在全市树立碳有价、碳补偿的理念。”
“为未来储备”,近年来镇江一直秉承这样的发展价值观。“我们希望给未来不仅留下青山绿水,还要留一座低碳绿色环保的生态城市。所以无论是做决策、引项目,还是划分功能、城市规划,都要把生态放在第一位。”杨省世说。
镇江人明白,生态和发展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镇江新区管委会主任郭建说:“‘生态为王’非但不会拖后腿,反而是有力的促进。这种倒逼的产业升级,留下来的一定都是投入产出比高、污染小的好企业。”
在这个指挥棒下,高端装备配套、新材料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落户镇江,去年苏南五市GDP增幅为9.1%,而镇江以12%领跑。
民生为先 城与人合力筑梦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生活,如今成了很多镇江人的现实生活。在镇江城南,也有一座南山,这里紧邻城市核心区,却鸟语花香。去年,一条5公里长的红色步道在山路上蜿蜒而生,成为连接镇江市民和南山绿肺的通道。这是当年度十佳民意满意工程。
目前在镇江主城区内,有26座山体公园改造后免费向市民开放,“绿色不仅要保住,还要给老百姓享受到。”杨省世说。
在生态环保低碳的道路上,镇江人同样在行动。市民王泽心或许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公共自行车“骑行达人”——一年里他骑行时间超过515小时。很多像他一样的镇江人开始习惯使用自行车出行,不知不觉中成为镇江绿色发展的“建设者”,和这个城市一起形成“合力”,共筑城市的绿色梦想。
句容市农民蒋锁贵去年建起镇江第一座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容量1.6千瓦,不仅解决全家用电,还把多余的电并网出售。目前全市已有9个家庭建起光伏电站。
镇江人的每一分努力,都正获得回报。今年“五一”假期,镇江十大景区接待海内外游客超50万人次,同比增长近24%,创历史最好水平。
在游客眼中,“这是一座美得让人吃醋的城市”,而镇江十分在意游客的目光。这种美,是外在的“山水城林”之美,更是内在的绿色生态理念之美。正如赫泽高所言,在低碳生态绿色发展领域,小体量的镇江无疑是一个“优等生”。
据新华社新华社播发稿件,聚焦我市生态文明建设 镇江:精准发力共筑绿色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