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进入夏季,气候炎热多变,食品也容易腐败变质。连日来,伴随着气温的升高,扬中八桥镇红光村村干部陆明芝也忙碌了起来,“最近家里办喜宴的特别多,我要去向村里的三个厨师问问情况。”
今年50多岁的陆明芝在村里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食品药品信息员。“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的情况比不上城里,这其中有老百姓意识的原因,也有传统沿袭的原因。”陆明芝告诉记者,和村里“办酒公司”打交道,占去了他大部分的工作时间。
作为一种“传统”行业,“办酒公司”在农村一直很受欢迎。一方面,“办酒公司”的民间厨师在村民家中、空地上提供“买、汰、烧”一条龙服务,既方便又实惠;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监管,民间办酒给农村餐饮市场带来了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据了解,在2007年,扬中对全市“办酒公司”食品安全状况进行了专项调查摸底,结果显示扬中共有100多家“办酒公司”,年承担酒席约1.5万场次,服务人群75万人次。但由于人员素质低、流动性大、卫生条件差、操作不规范等原因,每年引发数十起食物中毒事件。也正因为此,对家庭自办宴席的监管,成了食药信息员的重要工作。
“在这一行干了三十年,虽然自己没出过岔子,但的确听说过,有人因为吃酒席,然后闹肚子去医院的。”红光村共有3名民间厨师,61岁的朱宏纪就是其中的一位。从2006年起,在正常接待酒席订单的同时,定期的体检和专业培训、岗位考试成了他职业生涯的一部分。“村里的食药信息员说,这些工作都是为了让大家吃酒更放心,更是为了让我烧菜更安全。”也正是从2006年起,朱宏纪的酒席订单比往年翻了一番,“现在一年能接到六七百桌,老百姓觉得找我们更安心了,生意当然也好做了。”
在扬中,和老陆一样的基层食药信息员共有79名。除了登记、监管村里办酒的情况,收集老百姓反映的问题、举报,甚至“微服暗访”,都是他们的工作。虽然看似琐碎,但这些深入田间地头的信息员们,却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构筑了有效的“防护网”。
统计显示,通过这样的设点布线,扬中近年来不仅没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而且没发生一起源发于扬中的食品药品假冒伪劣重大事件,食品药品抽检平均合格率达98%以上,成功创建成镇江市首家国家药品安全示范市、省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市、农村药品“两网”示范市,食品安全工作连续7年位居镇江第一。(记者 李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