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2》正在热播。5月9日播出的是“家常”,当晚,镇江边防检查站监护一中队司务长郑文军像往常一样组织炊事班观看,一起琢磨新的菜品,在经费范围内,进一步丰富菜盘子,让战士们吃好吃饱。
在他的带领下,一中队炊事班连续多年被江苏公安边防总队评为“先进食堂”,郑文军也荣获总队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在责任的天平上,他偏向“大家”,难以顾上“小家”,彰显了“国门卫士”的大爱情怀。
爱动脑筋,丰富战士菜盘子
郑文军2003年12月入伍,在镇江边检站一中队先后担任战斗班战士、炊事员、给养员、炊事班班长、司务长,从“不粘锅”到“大掌勺”,主要靠自学。记者昨天看到,在他的房间里摆满了烹饪方面的书籍,这些书都是他用工资购买的。这些年,一有空,他就边看书边思考,在学习中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练就了过硬的厨艺,他成了站里为数不多拿到高级厨师资格证书的人。
镇江边检站一中队的战士来自五湖四海,饮食习惯差别大,每顿饭都要满足几十人的伙食要求,这可是一件挠头的事。好在郑文军见多识广,了解各地饮食特点,他与炊事班的战友从选菜、配菜等方面着手,精心制作,让众口不再难调,这也解了不少战士的思乡情结。
边检的战士,是国门卫士,战士们执勤、训练都很辛苦。为了让每一名战士吃好吃饱,郑文军同炊事班的战友提前制订一周菜单,充分听取建议、意见,并及时调整,确保顿顿有花样,月月有新招。
火眼金睛,严把食堂验菜关
十余年的后勤工作,郑文军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送来的蔬菜用眼睛一扫,就知道洒没洒水;送来的肉用手一掂,就知道几斤几两。经常来中队送菜的老师傅对这位司务长刮目相看,连喊佩服,说菜到了他手里,看看、闻闻、掂掂,就知道好坏,真是神了。
只要是涉及中队“舌尖上的安全”,与人为善的郑文军变得“不近人情”。去年冬天,一名老客户将猪头肉送到中队。郑文军验菜时先是闻了闻,感觉味道不对劲,然后用手掰了掰,立马发现这块肉因为放了太久,快要变质。这时,送菜人已经将车开出好几里外了。郑文军跑下楼,骑上一辆单车疾行而去,硬是追到人家家门口,让这名老客户回头将肉带走。这些年,一中队没发生一起饮食安全事故。“有这双‘火眼金睛’把关,我们吃得放心呢。”一中队官兵们说。
七尺男儿,铮铮铁骨有柔情
军营男子汉,铁骨亦柔情。作为一名常年在外的边防军人,郑文军对家有着万分的牵挂。妻子在老家湖北荆门,身体不好,三天两头要上医院检查治疗。为了方便妻子治病,郑文军将她托付给城里的岳母照料。分居两地,对妻子的思念和关心,他只能在每天的电话中倾诉。
既然来当兵,就知责任大。2013年11月中旬,正值老兵退伍前夕。一天,正忙于烹饪退伍伙食的郑文军接到家里的一个电话,忽然变得沉默起来,一连几天闷闷不乐。细心的中队指导员凡广杰发现了这个问题,找他谈心,这才知道郑文军的父亲病情加重住进了医院。凡广杰关心地问他是否需要休假,却被郑文军婉拒了:“老兵退伍,是一年一度的大事,现在正是中队最忙的时候,我这时候休假不合适。”等到11月25日上午,退伍老兵登上返乡的大巴,郑文军这才匆忙赶乘飞往家乡的飞机。但到家的时候,还是没能看上父亲最后一眼……尽管父子没见上最后一面,亲人们都理解心里装着大爱的他,安慰他,也为他自豪。
30岁,如火的青春。郑文军说,他会做实平常事,将激情的岁月在军营里燃烧,是他无怨无悔的追求。(通讯员 董其富 邓亚运 记者 张凤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