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规则是全社会顺利运行的重要基石,而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每个公民的规则意识。我市今年将迎来文明城市创建的“大考”,目前在我们身边,规则意识践行的如何、是否存在缺失?这些都将对整个城市文明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个口子开得还是开不得?
近日,有网友反映解放路上邮储银行至弥陀寺巷这一段,慢车道和人行道之间安装了栏杆,“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邮储银行门口就是大市口北公交站,进出站台的人只能沿着慢车道走到邮储银行路口或者弥陀寺巷路口,行人和车辆混行,看上去很不安全”,所以他希望把邮储银行门口的栏杆拆除一段,方便公交站台的市民直接进入人行道,保证交通安全。从他所上传的图片看到,一些市民从站台北端出来后,由于无法走上人行道,干脆就直接沿着慢车道走向弥陀寺巷路口,沿途自行车和电动车较多,形成安全隐患。
帖子发出没过多久,就有市民发现邮储门口的隔离栏杆已拆除一段,由原来的全封闭式变成了两部分,位置恰好处于公交站台的北端后侧,形成了一截约2米长的口子。部分网友对此感到高兴,跟帖表示“这样能从公交站台直接上人行道,方便又安全”、“尊重网民民意的表现”等。
然而,一些经常路经此处的市民却表示了质疑。“邮储银行旁人行道口子明明离站台只有几米,出站台的市民完全可以从站台南边下,按照十字路口红绿灯指示,有序地走上人行道上,再向北边弥陀寺巷方向行走就行了,为何非要省这几步路,直接从站台北端沿着慢车道走呢?”李先生告诉记者,从站台南端走入人行道符合交通规则,应该让市民去适应规则,逐步达到文明规范,而不是多开个口子,满足部分市民“走捷径”的习惯和要求。一味迁就市民“走捷径”,最终会让这路段的交通更加混乱、更加危险。
采访中,有市民戏谑说:“我们道路规划在每个大小路口、甚至单位门前都开个口子,市民们也恨不得在每家每户门口开个,如何方便自己出行就如何做”。这些市民并不支持拆除栏杆,他们认为在这段人流量如此大的路段上开口,无异于又增添了一个“十字路口”,不仅没有起到方便市民、保障安全的作用,反而加大了整个路段事故发生的风险。
4月23日下午,记者走访了这处颇有争议的路段。在公交站台南端向南5米处是大八叉巷与解放路的十字交叉路口,也是邮储银行旁人行道口,设有红绿灯;站台北端向北100多米是弥陀寺巷口,此端后侧行道栏杆一段已经被拆除,打破了原来的全封闭而成为一个通行路口。拆掉一段护栏形成缺口,原本是为了追求出行方便、安全,然而在现场,记者却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
现象一:人流量汇聚 任意上下
缺口打开后,不仅站台上部分市民陆续从此处走上人行道,一些自北向南行走在人行道上的市民也不愿意向前多走10多米,而选择在此处进入站台,形成了对行两股人流,在高峰期时候显得十分拥挤。
“前面路口(大八叉巷口)有红绿灯,人和车太多,还是直接从这边上去方便,”市民吕女士通过此岔口从人行道走上站台后告诉记者。记者观察到,部分市民在该通道任意上下,让慢车道上不少骑电动车、自行车的市民捏了一把冷汗。“几天前我骑车就擦到一个小伙子,他突然从站台上下来,我自己都吓了一跳”,正骑电动车等待交通信号灯的李女士告诉记者,本来这段路就人多难走,前面已经有路口了,现在又开了个小的,看起来不起眼、很隐蔽,却很危险,骑车得更加小心了。不仅如此,记者还看到部分骑电动车和自行车的市民也选择了在此岔口上下进出。
现象二:岔口处成小型“停车场”
不仅行人在利用该岔口的“便捷”,一些前来办事骑车、甚至开车的市民也瞄上了这块“福利”。记者见两名自北向南骑电动车市民正打算去邮储银行办理业务,但她们没有绕行至人行道上停车,而是干脆把两辆电动车停在该慢车道岔口处,占据了小半幅车道,直到办完了事才离去,前后有十多分钟。更令人诧异的是,居然有机动车也停靠此处,方便自己上下,“公交站台底座比较宽,让慢车道路面已经很窄了,这些车辆在这边走走停停,又堵又危险,”家住剪子巷正在等车的顾先生说。
规则意识考验城市文明
从隔离栏开口子事情中,已有部分市民呼吁“规则”意识,个人行为应该主动适应规则,追求文明规范。那在我们身边规则意识践行的如何、有无缺失?
考点一:地下过街通道规则意识
为了缓解大市口地段人流量和车流量,改善交通秩序和经营环境,2008年开始修建斜桥街至山门口街地下通道,引导市民从地下通道内穿过斜桥街至山门口街的交叉路口,并设有上下自动扶梯。这个过街通道建成使用已有5年,市民的过街方式有无改变?
4月23日傍晚,下班人流高峰期,记者看到该路口机动车、电动车、自行车和行人混行在一起,不少市民依然选择从地面上过马路,由于行人散而多、速度慢,后面跟行的汽车急的直按喇叭;有些闯红灯的市民在马路中央快速奔跑,让过往车辆措手不及,紧急刹车,一时间整个路口通行一片混乱。
与路面大量行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下通道内人数寥寥无几,且多为购物的市民,记者看到自动扶梯也都正常运行。一商家告诉记者,“市民还是习惯从上面走,每天从下面过去的人不多。人流量小,自己的生意都不好做,只能打折促销”。
这一安全、舒适的地下通道过街方式为何不受青睐?市民王女士说,“别人也都是从上面走的,习惯了。走下面太麻烦,要多绕一大截路,谁愿意多跑啊?”但她也坦言,走通道不仅更加安全,也会让路口更加畅通。
考点二:过马路规则意识
“马路中间建绿岛的目的之一就是防止行人横穿马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现在竟然还需要在绿岛上再加上防护栏来遏制这一现象,说明市民素质真的还需要提高”,最近,市民秦女士发现为避免行人横穿马路,我市主干道中间绿岛都在陆续安装防护栏来,不由发出了感慨。
记者沿着中山东路观察,绿岛多处地方存在被踩踏痕迹,形成了一个小路。在记者之前采访报道中,火车站公交站台之间绿岛践踏现象尤为严重,形成了“只见泥土不见绿草”的景象。本报记者也曾于2012年走访了市区的几条主干道,发现绿岛上被踩踏出“捷径”的现象比比皆是,一段600米长的中山东路,两侧绿岛人为缺口多达53个。
文明需要“规则”意识
如何看待当前市民的“规则”意识?记者采访了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教授王毅杰。
“‘走捷径’是人本能趋利避害表现形式之一。日常生活中,本着利我、便我原则,人们喜欢追求方便、简单的处理方式,降低自己各方面的成本,”王教授认为从人本性角度看,这些行为本无可厚非,但是一旦参与到公共生活中来,这样的行为方式就可能伤害他人乃至公共利益,个体行为“失范”将会影响整个社会文明秩序。
“一直以来,传统观念中都存在法不责众这一说法,‘组团’闯红灯、‘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之所以能‘生根发芽’,现象后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民缺少纪律性和规范性”。王教授告诉记者,一个文明有序的城市,首先必须建立起一套合理、完整的规则体系;其次,就是把这套规则内化于市民自身行为规范上。他解释,设置道路隔离栏、建设地下通道和天桥的本质也是在建立规则,它告诉市民应该如何出行,是在引导市民用文明、安全的方式过马路,“然而长期以来,国人的规则意识淡薄,很多人认为规则意味着约束、意味着自身利益损失,抱着抵触的心理”。
王教授认为,在规则推行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阵痛期”,部分市民甚至更多会发出反对声音,如何让民众去认同文明规则体系将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有关部门必须花精力、有耐心地去面对。(记者 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