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小型泵站、塘坝、沟渠、涵闸等水利设施因单个投资少、规模小,被称为“小农水”,也统称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今年,我市将“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思路探索”列为全市年度重点调研课题,各级水利部门多措并举,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为整个水利系统的最末梢,“小农水”的运营状况直接影响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在大江大河水库等流域性、区域性重点水利工程治理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而“小农水”的建设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依旧是制约当前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据了解,目前我市中沟及以上、小沟级建筑物配套率分别只有86%和75%,“小农水”完好率仅为63%,管护率在75%左右,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普遍存在标准不高、配套不全、工程老化、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市水利局副局长田谷表示,由于农业税费改革、生产关系调整、生产方式转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快速形成发展等原因,“小农水”建设、运行以及管护难题由来已久。
如果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资金就是农田水利建设的源头活水。2011年以来,我市农田水利建设投资逐年大幅度增长,从2011年的2.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2亿元,预计2014年度将达到6.5亿元。其中,市级财政用于农村水利的投入也从1000万元增加到2014年预算的3000万元左右。在加大各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我市还专门出台了《镇江市农村水利“一事一议”建设奖补办法》,以激发和调动村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
2012年开始,我市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灌溉(排涝)服务模式创新试点的意见》,并在全省率先开展农业灌排服务模式创新试点工作。按照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服务的理念,各地加强农村水利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积极推行农村灌排服务组织参与农村小型灌排设施的日常运行管理,落实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市场化、物业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运行、维修、养护管理新机制。
2014年,《镇江市关于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管护力度,畅通农田灌溉(排涝)“最后一公里”的实施意见》,对各地畅通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工作提出了具体方案,特别指出要结合农村灌排服务组织参与小型灌排设施运行管理工作,因地制宜培育灌溉用水户合作组织和专业化灌排设施维修保养队伍,明确农村灌排服务组织、灌溉用水户合作组织、专业化灌排设施维修保养队伍以及村级水管员在工程维护、用水管理、水费收缴等方面的各自职能定位、工作重点和责权关系。
“通过加大投入,不断探索创新农村水利发展新模式,农田灌排难题一定会逐步解决。”田谷告诉记者。(郝健 李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