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4月1日清晨,时间还不到9点,但长龙山旁的一间办公室内,七八位中年男子已经上班快两个小时了。虽然看起来和普通的办公室没什么区别,然而临近清明,门外不停响起的丧乐,还是透露出了这里的“与众不同”。“没什么说不出口的,这是镇江市殡仪馆遗体接运车队的办公室,我们都是车队驾驶员。”面对有些手足无措的记者,48岁的吴哥首先开了口。
从1994年入行至今,吴哥已经是这行的“老人”了,然而提起自己今早的工作,原本有说有笑的他,立马神情凝重起来。“去了趟医院,接的是一个年轻人。”吴哥告诉记者,今早这趟出车,本是队里开红旗车的另一个师傅去,然而得知对方是个还没结婚的年轻女孩后,开“花车”的吴哥拿着钥匙就出了门,“女孩子都喜欢花,最后一程了,要让她漂漂亮亮地走。”虽然路途遥远,接到女孩后,吴哥开着灵车,绕行了她曾经成长的地方。“去了宝盖路,听说那是女孩曾经住过的地方,还去了中华路,听说她小时候常在附近玩。” 吴哥说,听着家属一路轻轻的絮叨,见惯生离死别的他也有些伤感:“说实话,入行这么久了,最怕听到电话响,因为这铃声有可能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离去,太可惜了。”
吴哥在讲述时,原本热闹的办公室显得特别安静,没有人聊天,也没有人走动,常年和生离死别打交道的师傅们,似乎习惯了用笑声盖过一切,很少会静静地谈及工作中的感受。采访中,记者得知,镇江市殡仪馆一年会接到3000多个要求接运遗体的电话,这意味着殡仪馆接运班组的13个师傅们,平均每人每天要开车200多公里接运遗体,轮到夜班时,一个人更是要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然而,一边是高强度的工作,一边却是外界对他们的高薪“传说”和世俗偏见。
“我的工资真不高,一个月三千多。”刚过而立之年的小邹是车队中最年轻的驾驶员,戴着墨镜,穿着军绿风衣的他充满活力。谈及这份工作,小邹很坦然也很实在。“就是挣口饭吃,没什么崇高不崇高的,但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 话虽然这么说,车队师傅们的职业却常常不能以“真面目”示人。“我女儿对外会说,爸爸在民政局上班”“我儿子说我是驾驶员”“我妈说我是跑运输的”。就连大大咧咧的小邹都说,休息时自己不会主动去朋友家做客。“我是干这一行的,多少要自觉点。”小邹的“自觉”,也是这个行业对外界最“小心翼翼”的地方:见面不主动打招呼,告别时不说“再见”,不主动和别人肢体接触……
在入行刚两年的小邹眼中,如今的社会,已经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包容。“前几个礼拜,一个困难家庭为了节省费用,家人用门板抬着逝者步行到殡仪馆,半路走不动了,我们这边刚值完夜班的师傅立即赶到了现场,家属们当时一个劲拉着师傅的手感谢,我们听说后,心里可暖和了。”对于车队的13位师傅而言,那次再平常不过的握手,却成了他们工作中最温暖的故事。而面对社会时,他们在职业这一栏却又有着许多善意的“谎言”,“面对外界,他们的职业有着不同的“解读”,但始终无法以“真面目”示人。
采访的最后,师傅们起身送别,一如他们的“自觉”和“小心翼翼”,嘴中除了念叨着“谢谢”,没有再多说什么。(孙悦萌 李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