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8年前,记者采访扬中新坝立新村,他们正奋力“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当时谈得最多的话题是:村两委为民做主,为民找出路。
如今再访立新村,记者见到,他们实现强村富民之后,“以民为主”的话题越来越多——老年协会来推手“老人摇篮”,慈善互助组织提升村域慈善,群众经营“村域文化”更接地气,践行“承诺”从群众到村干部一个都不少……群众组织深深扎根“自治土壤”,治村权力真正“落”在村民手上,自治实践令人刮目相看。
村民自我管理--“老人摇篮”轻轻摇
立新村60周岁以上老人占全村人口的27%,远超老龄社会15%的国际指标,如何养老?立新村的群众组织老年协会推手“老人摇篮”。
村党委书记陈纪明介绍,“群众有热情有愿望自己来管,我们也就把权交出去了。村里搭了个台,结果呢,群众自己来管,往往会做得比我们还好。”
据介绍,立新村斥资百万元建起房子,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医院,研定一套运转机制。而居家养老的具体工作,就交给老年协会这个群众组织来打理。从聘用护工到管理运行,财务运转--人权、财权、事权,村两委通通放权做了“甩手掌柜”。
群众组织扎根“自治土壤”,不仅让“老人摇篮”春风吹轻轻摇,而且群众自治下的村域慈善也有声有色。
2011年10月,该村“慈善互助会”成立,并迅速得到村里群众的热烈响应。“这些都是我们卖菜挣的。”该村77岁和76岁的两位老夫妇朱全顺、裴志凤,分别捐出20元和10元。患重病的该村老干部锦昌林在医院的病床上,嘱咐家人把1000元专程送来。“慈善互助会”成立现场就获得村里63人的76000元捐助,目前已筹集20多万元的村级慈善基金。“慈善互助会”成立有两年多时间,至今已帮助解决该村40多户群众急需救助的困难。
村民自我服务--“村域文化”更接地气
没有评委和奖品,但是立新村一年一次的学子才艺展示,吹拉弹唱,载歌载舞,搞得热热闹闹。而活动的组织者,并不是村两委,而是村里的群众组织--关工委。村关工委组织这样的活动,村里“票房”相当卖座,近两百号人的大厅,座无虚席,很多学生家长和村民站在过道里观看。
村两委表示,“能搞得这么接地气,我们就只管搭台!”
在立新村的一个近百平方米的陈列室里,依次排开数百幅村里群众自己创作的诗词书画。据了解,村关工委定期组织群众性创作活动,让村民自发自觉地为村域文化留“痕迹”。如今,他们将其命名为“红枫翰墨园”,专门培植村文化,村史也是群众组织自己修订成册。
这些群众性活动,村里每年都有固定经费支出,村委搭台,群众唱戏。
由于农村需求市场“放量”,还有很多的群众性组织,都在立新村的“自治土壤”上,不断破茧。目前,立新村新建的新南小区,正组织成立一支事务矛盾调节志愿者队伍,借助群众组织及时有效化解各种矛盾,转化成促进邻里和谐的“正能量”。
村民自我约束--3650个“承诺”
“一纸村规民约,就是一份全村3650个村民的共同承诺。”
据陈纪明介绍,立新村的村规民约,是将其作为大事来操办的,必须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全体投票表决通过。规约的内容也不是套话和表面文章,每一项都是具体的事情。比如违章搭建的拆除,村民作用出承诺,就有了履约责任,全村人都在监督。
而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村干部,每个人都有一份“任期目标”和“责任状”,如何让这“一纸承诺”发挥效力,立新村让广大村民参与进来,“我们村干部年末考核,老百姓的考核占比达到25%,真正让村干部感觉到了时刻有人‘敲警钟’。”
村民小组长、群众代表,以及基层保洁员,每个人都有一份个性化的承诺。因此,立新村也形成了从群众到村干部一个都不少的“履约文化”。
立新村两委年初筹划的一个绿化工程方案在审核论证环节上,遇到不同的声音,方案要“过关”,须遵照“发声意见”整改,其实问题也不大,“就是方案设计中的绿化带要加一条排水沟渠,不然淤水太多种的苗等于白干。”村民监督委员会的陈春金说,“我们拿的是村民的尚方宝剑,没有我们的签字,工程的验收就不能通过。”
群众的不同意见响起来,村两委也非常欢迎“高度一致”的打破,去年一年时间,村里听取“不同意见”近百条,并根据“意见”整改办结的10多件环境整治、绿化和基建项目,都办成了群众信得过的民生实事。(蔡小俊 王志斌 刘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