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助老笔记”道出三十多年关爱情

发布时间:2014-03-27 02:31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前天上午,康明霞、袁兰萍等来到栗子山公墓,祭扫刚刚去世并安葬在此的孤寡老人吴吉铨,他们并非老人的亲属,也不是老人邻居,却默默照顾了老人三十多年。他们的爱心故事不仅感动了公墓里的工作人员,也让熟悉他们的许多市民感慨不已,而厚厚的一本“助老笔记”更是见证了其中的感人事迹。

贫困年代结缘苦难夫妻

“照顾吴吉铨的故事最早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初,吴老是当年市运输公司的退休职工沈照熙的家属。”今年60岁的康明霞这样告诉记者,沈老生于1918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当过工人、营业员、警察等,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家庭及历史原因,他在市运输公司拉板车,后退休回家。沈老妻子吴吉铨则没有工作,夫妻俩也没有孩子,靠沈老微薄的退休工资生活。

康明霞说,当她参加工作时,沈老早已退休。与沈老夫妻相识,缘于当年的一次团支部活动。1982年春天,当时担任原市运输公司第四营运站团支部书记的康明霞与团员们开展学雷锋活动时,了解到运输系统还有一位退休老职工生活贫困,于是与沈老夫妻结成帮扶对子。

当年还是共青团员的袁兰萍说,第一次到沈老家中时,家里的情况令一帮团员吃惊,虽然当年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但沈老家也实在太贫困了,别说什么自行车、缝纫机之类的几大件了,家中几乎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住的还是破旧的平房,到了雨天还时常屋漏。

沈老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而老伴吴吉铨则有精神疾病,生活根本不能自理。沈老身体状况良好时,还能支撑起这个家,一旦他生病,两位老人的生活则全乱了。

了解这个家庭的现状,团员们隔三差五就到沈老家中义务服务,买菜做饭、料理家务、打扫卫生等等,使两位老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多年关照如同亲生儿女

为了便于更好的照顾两位老人,团员们还专门准备了一本“助老笔记”,当年也参加服务的李献贵说,那时的生活条件不高,大家没有手机,通讯不方便,而通过笔记则能一目了然,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

在1982年6月17日的笔记中,除了记录本次服务的内容外,还写着沈老家中的蚊帐破了,需要缝补,此外家中还缺少一些生活用品如肥皂、蚊香、洗衣粉等。这样下次参加活动的人,根据笔记上的内容,就能做好准备。

而6月20日的笔记中,则记录了团员们为老人缝补蚊帐、衣服等内容,并送来了相关生活用品,这样的记录可谓不胜枚举。

在1992年2月的一次记录中,标注送了4袋京果粉。对此康明霞记忆犹新,那年春节前,团员们给老人送去了节日慰问品,但吴吉铨却不太开心,后来团员们了解到,老太太没牙,就爱吃京果粉,于是春节过后,大家又买了4袋京果粉和其他点心给老人送来,老人十分开心。

袁兰萍告诉记者,吴吉铨由于身患精神疾病,特别容易发脾气,一旦生气,更容易加重病情,为此大家总是想着法哄老人。记得有一年冬天,老人要吃鱼,大家生怕老人被鱼刺卡住,烧好鱼后,大家小心选出鱼腹部的鱼肉,再剔去鱼刺,送到老人碗里,当时的情景,现在大家想想都感到很温馨。

市四通汽运公司工会主席周德江也是服务团队中的一员,他说,参加照顾老人的团员们有近十人,这么多年来大家都把两位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照顾。公司多年来,也给予了大量的爱心帮助,他清楚地记得,沈照熙老人在去世前还叮嘱说:“我们没儿女,但你们就像我亲儿女一样,我死后,老伴托付给你们,我放心。”

养老送终彰显大爱关怀

1994年1月,沈照熙老人因病去世,为了坚守大家对沈老的承诺,大家上门也更勤了,对吴吉铨老人照顾得更仔细了。“照顾吴老,当然是我们女同志的事了。”康明霞告诉记者,由于失去老伴,加之有病,吴老的性格更加孤僻古怪了,时常一个人呆坐在家中,不吃也不喝,不也爱搭理人。

对此,助老队员们并没有灰心,一方面积极带老人到医院治疗,另一方面更加细心地关怀老人的生活起居。康明霞称,吴老从不到浴室洗澡,都是在家洗,夏天还好,可到了冬天就麻烦了。记得有一年冬天,为了在家中给老人洗澡,3位女同志不仅挂起了浴帐,还借来3个电暖器,花了3个多小时,最终成功给老人洗了澡。

近几年,随着吴老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愈发不佳,在助老队员们的关心和四通汽运公司协助下,通过相关部门将吴老送到市社会福利中心养老。这期间,助老队员许多都离开了原市运输公司,或移居到其他城市,还有不少人已经退休,但大家对吴老的关心从来没有忘。逢年过节都会到福利中心探望老人,送去慰问品。

今年2月,吴老身患胃癌晚期,不幸去世,临终前又是康明霞等人照顾她。2月13日,吴老去世后,康明霞等人准备将老人与其老伴合葬,这是吴老生前最后的遗愿,他们向公墓工作人员表达意愿后,对方还以为是老人的亲戚。当了解到了他们30多年照顾老人的事迹后,十分感动,免费对沈老的墓碑进行修刻,并义务把吴老的骨灰与老伴进行合葬。

记者粗略看了这本“助老笔记”共计86页,共记录1500多次服务,平均每年的助老服务就有40多次。(记者 沈湘伟)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耿业宏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