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扬中有2000家小微企业,该市让其在“小蝌蚪”的时候,就游到“科技池塘”里来。目前,进入“科技池塘”的小微企业,已有20多个新产品通过鉴定,完成200多项专利申报。另外,今年扬中将有1亿元科技融资大盘放量“小蝌蚪”。不光是物力支撑得力,科技部门的人力资源也常态化地与小微企业“亲密接触”。
培育“科技小蝌蚪”,算好“科技底蕴账”长远帐
扬中市科技局局长朱勇手指着一叠名单,告诉记者,开过年来是科技部门最忙碌的时刻,大家都忙于各项科技项目申报。但和往年不同,扬中今年还有“一盘棋”要下:工作人员需腾出很大精力花在小微企业“芝麻绿豆”的小事上,诸如一项专利的申请、一两万元的科技资金扶持,都要沉下去和“小蝌蚪”们打成一片。
朱勇说,他也同样领有一个任务,与该市永胜社区的10多家小微企业结对。有着25年历史的“资深”小企业春环集团原来对科技创新“朦朦胧胧”,更不知道如何操作,在耐心的培育引导下,企业不到一年就申报12件发明专利,被列入优势企业培育计划,获得专项资助。更重要的是,有了专利申报基础,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企业就进入轨道了。
其实,从朱勇到普通工作人员,心里也都明白——“要是我们的眼睛只盯住考核指标和政绩,那么在一个大企业身上用力,能顶100个小企业。”
但是,扬中把“科技底蕴账”算得更为长远。
“科技池塘”里演绎“小升初”, “三个一”帮助起步
在专利申报这一项上,80%的小微企业都是空白,“如果我们不去抓,会可能永远是零。”
据扬中科技局介绍,每年都有一些有想法的小微企业来“跑”科技部门,希望通过“包装”来获得科技项目经费“蛋糕”。但他们连新产品鉴定、专利申请的门槛尚没迈过,怎么可能有条件申报项目?
朱勇给记者打了个比方,科技项目申报相当于中考的话,新产品鉴定、专利申请就属于入学一年级,一年级都没上,哪能参加中考升学考试。
为此,扬中专门针对2000家小微企业,启动科技企业“小升初”计划,用“三个一”帮助他们创新起步——一项新产品鉴定、一项发明专利申请、一项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科技工作人员领任务下小微企业,帮助他们寻找产品亮点,寻求高校院所智力支撑,申报发明专利、做好新产品鉴定,进行高新技术产品认定。进而,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要求,帮助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及各类科技项目申报业务培训,为“小升初”打基础。
同时,该市科技部门还联手财政局、江苏银行开展“苏科贷”和“履约保证保险贷款”服务,帮助中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科技创新解除后顾之忧,今年已经争取到1亿元的金融扶持盘子直接对接“科技池塘”。
更多“私人定制”刺激科技创新,赢得小微企业点赞
记者在基层采访时收集了各镇、街、区的政府工作报告,翻看时意外发现,他们在财政一般预算中,都比往年多出了一项叫做“镇区财政直接科技投入”的指标。这个指标的份额,各镇区根据自身情况,从5万到40万不等。
对于这个变化,朱勇解释:“这正是我们为小微企业营建‘科技池塘’的另一个关键举措,给基层科技创新下达的一个刚性指标。”据介绍,以前镇区财政在科技上都没考虑预算,而是把市里对基层企业的“科技盘子”统计到自己的成绩里。如今的刚性考核,逼着镇街区与地域内小微企业,在科技联系上产生更多“化学反应”。
“每年高新技术产品的申报,我们优先考虑小微企业。可以说,只要是小微企业申请的,我们都排在最前面申报。”不仅如此,在科技经费上,全市优先支持小微企业的科技成果鉴定;在专利上,更是专门设计了小微企业四件发明专利奖励政策,去年奖励金额达16万元,10多家企业兑现了奖励;在科技金融上,与江苏银行合作,针对小微企业实施专利权质押,帮助小微企业获取金融支持。
有了这样的“私人定制”,“科技池塘”里生机一片,该市金波新材料集团申报了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申报了10项专利,正与西安交大紧密合作……很多的小微企业都纷纷加入科技创新的队伍,目光聚焦科技前景,畅游“科技池塘”,期待通过科技孵化发展壮大。(蔡小俊 孙静 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