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要闻

企业职称评价,认识“盲区”不少

发布时间:2014-03-16 03:5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怕职称高了,人才留不住,企业不重视职称评定;职称不与工资挂钩,职工没有申报积极性;人力资源经理是兼职的,自己没有评过职称,不知道如何组织员工申报职称;企业鼓励职工申报职称,职工没有反应……记者注意到,不少企业和职工在职称评定中还存在不少认识“盲区”。人社部门提醒,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企业管理者和职工个人都应该走出误区,努力做好职称评价工作。

平时“想不起来” 需时“突然就要”

人才要发展,企业重实效。追求经济效益成为企业和人才“双赢”的标准,职称还重要吗?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

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面对企业和职工的认识“盲区”,市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负责人林承光和市人才服务中心职称评价科负责人纪国平感到“痛心疾首”。

“怕‘职称高了,人才流动了’,企业不重视职称,普遍存在这种心理。”纪国平介绍说,不重视职称的情况,在民营企业中比较普遍。主要反映在薪酬制度上,职称不与工资挂钩,职工没有申报职称的积极性。现代社会,不可能出现一辈子在一家企业任职的现象,人才总是需要流动的;而由于企业不重视,动力不足,职工往往对此“视而不见”。人才在流动时,职称是证明其专业技术水平的有利“武器”,没有职称,会受到的较多的择业限制,薪资水平也会受到影响。

看起来,忽视职称是企业占了便宜,其实不然。“企业对职称的态度,是从‘想不起来’到‘突然就要’两个极端。”林承光说,举个例子,有一家企业突然“一阵风”,要求职工“突击”评职称,希望职称评定“越快越好”。原来该企业遭遇发展瓶颈,谋求“上市”。却发现上市申报条件中,专业技术人员保有量是一个硬指标。因该企业长期“想不起来”职称评定,指标差距很大。紧急采取种种办法,花高价外出招聘专业技术人才,鼓励本单位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突击”……由于,短时间内仍无法达到“硬指标”,上市计划不得不搁置。

职称成了“盲区” 企业和职工都应重视

当前,社会人才保有量与企业需求在结构和层次上存在矛盾。市场上高端人才较少,企业想招的人才招不到,不想招的人才遍地都是。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在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工作时间达到一定年限后,还没有相应的职称,始终“在门口徘徊”,不能“跨入”专业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深入企业走访后,企业经营的焦点在经济效益上,职工只要能做事就行,职称评定不作为人才评定的重要条件。”纪国平介绍,这里面的“怪象”挺多,应当引起各行各业的重视,企业管理者和职工个人都应看到职称的重要作用。

比如说,很多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是兼职的,自己没有评过职称,不知道组织员工申报职称;企业副总鼓励职工申报职称,因为没有薪酬激励措施,职工没有反应……

分析原因,民营企业在国企改制后,原有的较为规范的人事管理体系没有了。过去,从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到企业,人事管理制度一脉相承,有专人为职工忙职称评定;而在现代企业中,人事管理职能削弱了,不再专设,被划入了办公室或其他部门,人力资源经理兼职的现象比较普及,“想不起来”组织职工参加职称评定的现象也就“见惯不怪”了。

专业技术人员本人不重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职称评定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投入相当多的精力,需要准备考试、写论文、准备评审资料等。平时不抓紧,不知不觉就荒废掉了。

尽早谋划本科入职15年可评“正高”

据市人社部门统计,去年全市新增专业技术人员1.5万余人,其中有1000多人取得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涵盖各行各业,呈现逐年递增的良好势头。尤其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增幅较大,使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更加优化。

“职称评定有一整套科学体系,难以‘速成’。”林承光介绍,专业技术能力是一个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年资,另一方面也需要规范的考核。以一名本科毕业生入职计算,一年后可评定初级(助理)职称,再经4年可评定中级职称,再经5年可评定副高职称,再经5年可评定正高职称。也就是说,如果尽早谋划职业生涯,早作准备,一步不落的话,本科毕业生入职15年后,他的职称应该是正高。

而事实上,很多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在临近退休时才全力以赴忙职称,评定副高或正高,之前的二十年,时间都到哪儿去了?近年来,在每年职工养老金上调的政策中,特别调高了副高以上职称人员的涨幅,高于平均标准,就是鼓励引导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职称评定,改善社会人才结构。据悉,这一倾斜政策还将延续。(叶明旻 马原)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耿业宏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