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要闻

变局之下,行业急剧“瘦身”
“透视新形势下镇江融资担保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时间:2014-03-10 02:3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市经信委中小企业综合协调处处长邬庭薇最近手上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组织实施对全市融资担保公司进行年检,按照既定日程,这项工作在市里将于4月底之前结束,而省一级“体检”以5月底为限。邬庭薇告诉记者,目前我市共有在册担保机构15家,经过今年年检之后,这个数字能否保得住,她“不持乐观态度”。

旨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镇江担保业起步于1999年,迄今已走过15年历程。对镇江而言,一个重要的特质背景在于,当年这座小城市迈出的“一小步”,恰恰是整个中国融资担保业迈出的“一大步”:镇江是国家主导下最早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的试点城市之一。

邬庭薇介绍,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政府对融资担保业采取的是降低准入门槛的宽松管理方式,尤其经过几个节点上的相关政策催化,2005年之后多种成分资本涌入,这个行业一度迅猛发展,形成了政策性担保、商业性担保与同一商圈内互助性担保(以下分别简称“政保”“商保”“互保”)三种担保模式并存局面。但是繁华表象的背后,某些深层次矛盾与问题逐渐凸显,直至大范围爆发。

早在2008年,记者就我市中小企业融资难进行专题调研报道时,镇江共有担保机构18家,仅仅相隔一年之后,数量就增加到26家。但是这个数字后来不仅再也没有被刷新,与今日15家相比,更是巨幅减少。

资深业内人士、镇江新区担保公司的蒋加宁,对整个担保行业的沿革轨迹与“生态状况”十分清晰。他认为,无论在镇江,还是更大范围观照,担保机构队伍庞大的那些年份,其实是种“虚胖”,一方面遍地开花的担保机构普遍体量较小,信用度薄弱,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撑与制度保障,要么与银行难以合作,要么实际处于停运状态;另一方面,有很多从业主体“不务正业”,罔顾担保业“高风险、低收益”特性,急功近利,留下后患,从而经不起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

针对担保行业存在问题进行实质性监管的政策拐点出现在2010年。这年3月,国家银监会等七部委共同出台《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首次对担保业建立了严格的行业准入、动态监管及退出机制。实施年检制度后,镇江担保机构数量缩水,到2012年上半年剩下19家。但是,更严峻的形势还在后头。

2012年以来,因钢材市场疲软,价格一路下行,多数钢材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全国各地频发钢贸贷款违约、老板“跑路”事件,在长三角地区以无锡、上海卷入较深。大势面前,镇江无法幸免,钢贸类“互保”机构也普发不良事件。整个担保业的处境陷入“冰点”,这一非常时局反映到2013年的行业年检中,便是担保机构数量的急剧“瘦身”。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上半年(年检过后),镇江担保机构数量减少为14家,同比减少了5家。而上一轮年检中,镇江只有一家担保公司被淘汰。邬庭薇介绍,去年出局的这5家基本都是钢贸类“互保”。对应同期的江苏省“总盘子”:机构数量由782家锐减到530家,“瘦身”幅度更大。而上一轮年检中,全省只淘汰了81家机构。

虽然时值“钢贸事件”深度发酵的关口上,但省经信委融资担保处副处长董云向记者介绍,出局的252家担保机构中,大部分都是因业务举步维艰或撑不下去,而“主动不想干了”。记者了解到,这种情形在镇江历年退市的担保机构中也大致如此。

江苏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梅强,同时身兼江苏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在他的十余部著作之中就包括一本出版于2012年4月的《中国三种模式信用担保机构研究》(合著)。梅强向记者介绍,三种担保模式中,除“政保”日子相对好过一些外,其实自“钢贸事件”已有先兆的2011年以来,多数商业银行就纷纷停止了与“互保”机构进行合作,同时提高了与“商保”机构合作的门槛,将放大倍数控制在3倍以内,有的银行甚至明确只与“政保”机构进行合作。去年,各商业银行更是纷纷把与担保机构合作的审批权收至总行。所有这一系列新举措,对于只能依附于银行开展业务的担保机构而言,打击巨大。

梅强介绍的上述宏观情况,对于邬庭薇而言,却是近在眼前的具体现实。据了解,镇江目前15家担保机构中(含去年12月底新成立的一家),“互保”已经为归零,“政保”占大头,有12家,另有3家“商保”。邬庭薇说,在今年的年检中能否顺得过关,她最不放心的就是这几家“商保”。(记者 王景曙)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耿业宏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