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国内】“中国式走亲戚”被指猛于虎

发布时间:2014-02-06 09:33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洛阳亲友如相问”难倒英雄汉

        过了大年初一,按传统民俗,正是走亲戚的时候。但是,对许多80后、90后年轻人来说,这也成为一年一度最“糟心”的时刻。有网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注定让人无处可逃。

        从北京专程回老家西安过年的张先生,因为春节与亲戚们的“遭遇战”而分外头疼。结婚几年,张先生并没有生孩子的打算,他一直很享受现在的二人世界。不过,他的感受跟亲戚们却讲不通,“为什么不生孩子”的追问不绝于耳。

        “这是我的私事,根本没有必要跟别人交代。”张先生忿忿地说。

        无独有偶,在西安打工的程小姐也对“走亲戚”有着由衷的恐惧感。“每年过年我都要被亲戚们逼问,为什么还不结婚?其实我才23岁,在大城市还不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是在老家农村,比我小的早早都嫁掉了,搞得我跟‘剩女’似的。”程小姐说。

        程小姐说,亲戚们可怕处在于,轮番上阵,一拨唱罢一拨登场。“虽然我无所谓,但是架不住爸妈面子搁不住。一遍遍被数落,老人们难受,我心里也过不去啊,简直是受罪。”

        同时,随着“二胎”政策的启动,春节期间被“七大姑八大姨”逼问“何时生二胎”也成为许多小两口的新烦恼。而这也成为马年春节“逼问排行榜”的一大“新话题”。

        春节期间走亲戚,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这本是亲戚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亲情大交流。但是,近年来,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这一传统年俗产生“恐惧感”,“走亲戚”正在变为一场场沾染“火药味”的“智勇大冲关”。对此,专家指出,“中国式走亲戚”需要相互理解,把“逼问”变为真心的关怀。同时,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引导,让民俗在沟通亲情和尊重个人隐私之间找到契合点,才能更有生命力。

        ■相关新闻

        中国式农村婚恋:

        返乡时间频繁相亲 见面两次定下终身

        “中国式走亲戚”缘何“猛于虎”

        原本应该充满浓浓温情的“走亲戚”,缘何在许多人眼中反倒“猛于虎”?对此,北京某媒体编辑闫婷表示,这其实源于现在年青一代独立性增强,家族观念变淡。“这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强调个体、独立的现象,而这种价值观和传统有了出入、碰撞。”闫婷说:“年轻人认为结婚、生孩子等都是自己的私事,但是老一辈的亲戚可能认为这是关系到家族整体的事情,这就是冲突。”

        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张燕指出,现在社会生存压力加大,很多年轻人在生活中都有不如意、不愿向人提起的一面。他们对此不是没有意识到,而是限于种种原因无法解决。亲友们的追问并不能对他们解决现实问题有任何帮助,只能加剧他们的心理压力。

        专家还指出,从更深的层面看,这也是中国社会流动性加强产生隔膜的体现。“过去,人们都住在一个村或者周边相隔不远的地方,互相的生活情况都很了解,知根知底。现在很多年轻人在一、二线城市工作、生活,他们的观念已经更新了,但是他们的父母、亲戚很多还在三、四线城市,彼此的生活交集减少,互相了解程度降低,又缺乏顺畅的沟通渠道,这使得许多问题变得突兀。”

        2月3日,农历大年初四,家住河南省虞城县田楼村的金娟这一天连续相亲了5个男孩,他们都和她年龄相仿,在20岁左右的年纪。

        “见到第5个男孩时,第一个人的长相我都有点模糊了。不见不行,我老大不小了,要是这几天定不下婚事,过几天我就要到广东打工了,只能到明年这个时候再找对象了。”金娟说。

        数以千万计在都市务工的青年男女春节期间回到农村,利用返乡的短暂时间频繁相亲,许多单身男女靠几次相亲“仓促”地定下终身大事。

        21岁的王涛家在河南,初中毕业后到浙江的一家电子厂工作,一干就是五六年,这期间只有每年春节回家一次。21岁的年龄按照城市婚恋标准尚属年轻,但是在不少北方的农村已是“大龄”,每次春节回家,他的婚事都成了父母最头疼的事情。

        “我从大年初二就开始相亲了,接连这几天每天都见两三个,其中有一个女孩子我比较中意,后来我们两个又单独见面聊了一下,感觉不错,现在已经定下婚事了,过几天我出去打工,爸妈也放心了。”王涛说。

        从相亲到定下婚事,王涛和这个女孩子总共见过2次面。然而在中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不少农村,王涛的经历却是许多青年男女的缩影。春节前夕回家——春节期间频繁相亲——订婚——再次外出务工,这就是“中国式农村婚恋”。

        据北京晨报

        专家建言:重拾亲情需多方给力

        目前,许多年轻人把“走亲戚”用“围剿”等沾满“火药味”的话语来形容,网络上甚至流行起走亲戚“智勇大冲关”“见招拆招”等攻略。对此,专家指出,走亲戚是中国春节期间人们交流感情的古老习俗。在时下人们居住分散、见面机会减少的背景下,应该更是难得的交流机会。因此,需要彼此之间互相体谅,多让人们体会到温暖,而不是催逼。

        “作为年轻一辈,我们能分得清什么是善意的关怀,什么是恶意的攀比。关怀需要注意方式,攀比就实在令人难以忍受。”闫婷说:“我觉得亲戚应该珍惜过年的见面机会,本着多增进感情,少给彼此添堵的原则,进行换位思考,互相体谅。”

        张燕指出,就业、购房、婚姻等是很多年轻人的“硬伤”,对这些问题的追问,难免让人不堪重负。而很多长辈们由于生活环境、经历不同却很难体会到这一点。对此,建议开展一些社区、乡村教育、宣传,提倡新民俗,提倡宽松的过节氛围,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在外打拼的年轻人,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的家庭温暖。

        据新华网

        记者街头随机调查:

        七成青年人春节陪伴父母仅一天

        春节假期接近尾声,记者前天在天津街头随机采访了30名40岁以下的青年人,近七成受访者表示马年春节陪父母的时间只有一天左右,有的甚至不足一天。

        “春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总以为自己会陪父母很久,但每次回去后情况却截然不同。”在重庆上大学的天津姑娘赵佳璐告诉记者,今年过年回家,她只有大年三十待在家里陪父母。其他时间除了睡懒觉,就是和同学、朋友聚会吃饭唱歌。她说:“和同龄人更有共同话题,而父母总爱唠叨,每年过年回家,跟父母待够一天,我就急着跑出去玩了。”

        “人是回家了,但亲情却没有回来。”家住滨海新区新港街的刘阿姨告诉记者,儿子过年连续几天“不着家”,想跟他说说心里话的机会都没有。

        白领吴迪在外地工作,他说:“以前不懂事,过年回家就知道出去玩,以为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有的是。”他这次回家发现,父亲的鬓角白发骤增,视力也大不如前了,还总是背着他偷偷吃药。“父母真的是老了,我今后一定在家里多陪陪他们。”  据今晚报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盛林娟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