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正式亮相镇江,其中,由政府买单的上门家政护理服务最受关注。时隔半年,这些看似钟点工的家政服务员到底和老人相处得如何?在他们的照料下,老人们过得怎样?
甜蜜的“负担”
昨天下午4点多,51岁的张桂琴在家中洗着床单,窗外的竹竿上晒满了衣服、被套。面对这样的场景,不熟悉的人都会以为她是位勤劳的主妇,但张桂琴却告诉记者,家里洗的、晒的都是别家的东西,“我是做家政服务的,4点多刚下班,趁天好,赶紧洗出来。”
去年8月,张桂琴作为一名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中的家政护理员正式上岗。由于护理的老人或是家境困难,或是行动不便,张桂琴每次结束两小时的家政服务后,都会将老人家中要洗要换的衣服、床单带回家中清洗,“帮他们省点水电也是好的。”
采访中,住在凤凰家园的低保老人张顺会告诉记者,张桂琴不是护理员,而是“干女儿”,“她每次来,除了打扫卫生,还帮着一起捡垃圾、卖废品,就是我们家里人。”由于家境困难,老人和妻子需要卖废品的钱补贴家用,可每次捡来一堆垃圾,年迈的他们处理起来很费劲。“说老实话,我也会嫌脏、嫌丢人。”张桂琴告诉记者,每次去张老家中,除了打扫卫生,干得最多的就是废品分类,临走时再带上两大包去卖。
张桂琴还是个“医院通”。“你不知道,老人买药有多不容易。”采访中,张桂琴给记者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去年冬天,她护理的一个独居老人患了重感冒,每次吃药都只吃一粒,但药物说明书上却写着“每天三次,每次两粒”,老人说,因为买药不方便,所以自己省着吃。“听完我心都揪起来了。”由于现在常常跑医院,帮老人排队买药,很多医生都认识了这位热心的家政护理员,“他们对我很热情,能帮忙的也都尽量帮。”
对如今的张桂琴而言,自己护理的这些老人是甜蜜的“负担”。“时间久了,有感情了。”
“这支队伍很缺人”
“2013年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启动以来,市区范围内共有524位老人成为首批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对象。”在市民政局老龄办,陈正革主任介绍,在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中,60周岁以上居家且符合介助(半失能)或介护(失能)条件的低保、‘失独’和重点优抚对象老人,可享受政府补助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形式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其中,介助和介护对象每月免费上门服务时间分别为20小时和25小时。
“这样的服务既能满足老人的日常需求,类似钟点工的形式也不影响老人的生活习惯。”在陈正革的印象中,一些不符合政府购买要求的老人,甚至提出过自费购买,“政府当然会尽量提供质优价廉的养老服务,但家政护理员的队伍人手紧张。”
在润州区康乃馨惠民服务中心,家政护理员共有22名,他们要为润州区258名符合要求的老人提供服务。“大部分护理员要从周一忙到周五,确实不容易。”康乃馨惠民服务中心负责人杨海丽告诉记者,这些护理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骑电动车,而且都是大电瓶,“一天要跑三四户,要带清洁工具去,要带脏衣服回来,交通工具装不了东西、骑不久都不行。”
采访中,杨海丽正在一个网站发帖招工,“说起来也不怕你笑话,为了找到合适的护理员,我们什么招都试了。”从网络招工到拖人介绍,闲下来的杨海丽满脑子就是招人,“有时候看到网上求职的,即使人家不是要应聘家政服务,只要年龄合适,我们也会打电话去问问,万一对方愿意呢?”
临近春节,家政护理员们更加忙碌,杨海丽说,他们招家政护理员除了需要专业的技能,更多的要看爱心,“谁都会有老的一天,希望能有更多的护理员加入我们。”
(李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