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作为独立“板块”出现,让人耳目一新同时充满期待。政府工作归根结底而言,都是围绕百姓福祉开展;政府治理能力提升,自是人民群众之福。然而,在社会分层加剧的当下,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如何有效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很多代表都认为,这需要智慧和勇气。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升治理能力的首要路径是加快转变职能。“该放的坚决放下去,该管的一定管到位”,这两句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口语概括”,词义明白晓畅,内涵却很深刻。如何做好“放”和“管”,是人大代表们热议最多的话题之一。
由于工作原因,陈林海代表对“放”和“管”的问题,很有发言权。他表示,“放”和“管”主要针对行政审批。按照我市现有思路,凡是上位法规定需要审批的事项,必须管好;凡是上位法没有规定的,一律取消或下放。过去一年,全市在行政审批权的“放”上,取得较大进展。表现在凡是能进中心的审批权基本进了行政服务中心,所有收费事项全部按收费标准下限执行,行政审批事项总共减少了27%。在“管”上,陈林海透露,目前我市主要强调事中和事后的监管。
胡颖健代表说,“放”和“管”的背后,其实有着一个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分工的问题。当前,我们的社会运行过程中,计划经济烙印仍未完全消除。政府之所以没有“完全放下”,一是因为利益,二是惯性使然,三是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信心不够。因此下一步,政府应该以“触及灵魂”的勇气,把“市场的”还给市场,但同时也要“管好宏观”。
王开吉代表提出,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要处理好“放”和“管”的连锁对应关系,重在放得稳妥。尤其在环境保护、公共资源、食品安全等领域,要提前对“放”之后的结果进行风险评估,防止一放就乱。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科学决策。就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落实社情民意调查、公示听证、风险评估等民主决策程序,张建明代表认为,如何听取公众的声音,的确考验着政府的智慧,是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当前,社会分层加剧,不同的利益群体必然有不同声音。在众多声音中,政府应该找到平衡点,争取最大共识。同时决策时,还要多听专家的意见。”他建议,各级政府不妨组建一些松散型的智囊团。
围绕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健全领导干部带头读书、带头思考、带头调研的机制。但是,繁重的公务之下,领导干部们有时间和精力多读书吗?对此陈林海认为,一方面“时间是挤出来的”;另一方面,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不断把领导干部从不必要的应酬中解放出来,他们应该有更多时间来“充电”。(李旭东 胡建伟 梁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