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镇江正迎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宁镇扬同城化、上海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镇江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开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迈出现代化建设的新步伐。
1转型升级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市委全会提出的“差别化转型升级”的要求,全力以赴推进200个以上重点产业项目,确保年度投资670亿元以上。
推动先进制造业高端发展。强化产业政策的配套联动,推进47个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项目,当年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重点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淘汰落后产能。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推进57个10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不含房地产),当年完成投资289亿元,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4.5%,新增1-2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物流业,实现营业收入625亿元。提升发展旅游业,实现综合收入600亿元。加速发展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20亿元。
推动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深化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特色园艺、特种养殖、高效林业、休闲农业五大特色产业,力争吸引“三资”投入农业50亿元以上。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推广“戴庄经验”,新增达到省级以上标准的农业园区4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新增高标准农田7.5万亩。
加快推进产业“三集”。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创造特色,扎实开展“园区建设提升年”活动,推动80个特色产业园区在规划布局、完善功能、项目进园、差别考核等方面做实做优,实现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以上项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亿元以上项目、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亿元以上项目全覆盖。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以中瑞生态产业园为载体,积极接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政策创新、组织架构、运作方式等方面先试先行、创出特色,力争成为中瑞自由贸易示范区,构建对瑞士乃至欧盟的合作交流平台。
2规划引领
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
以天蓝、地绿、水净为目标,推进低碳建设,加快生态修复,实施生态环境建设项目89个、年度完成投资101亿元。
加强综合整治。用3年时间,对市区东部谏壁地区和西南韦岗片区实施环境整治。从今年起,在谏壁地区实施索普集团、谏壁电厂污染治理等26项企业治污项目,有序实施相关区域居民搬迁;在西南片区有序关停小矿山、小水泥、小石灰窑、小化工企业,加快推进生态修复和居民搬迁等工作。整治“一湖九河”。对金山湖和市区古运河、运粮河等9条河道及支流开展为期3年的水环境综合整治,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环境整治、引水活水、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实现“水清岸绿、鱼虾洄游、环境优美”的目标。整治大气污染。强化问责机制和应急预案,有力推进工业废气和粉尘治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机动车尾气治理、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等工作,确保PM2.5年均浓度下降20%以上。
建设低碳城市。大力推进“碳平台、碳峰值、碳评估、碳考核”创新,在国内率先建成和运营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云平台。启动实施一批低碳示范项目,加快官塘低碳新城、低碳高校园区、科技新城低碳园区等示范区建设,力争率先创成全国低碳示范城市。
优化环境质量。围绕“三山”5A景区提升,完成景区西入口、金山湖北岸风光带、长江湿地保护等项目建设。建成南山北入口和南山绿道二期工程,推进市区绿道与各辖市绿道联网成环,逐步构建大生态走廊。开展碳汇林建设,新增绿化造林3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6%以上,创成国家森林城市。继续开展山体整治,新建沙山、四平山等5座山体公园。
3品位高雅
打造山水花园城市
以城市国际化、乡村田园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为方向,扎实推进城乡建设,完成年度投资990亿元,其中市区690亿元,着力彰显生态、文化、宜居的品质和特色。
提升主城品质。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推进城市设计全覆盖。提升长江路、建成京江路,形成南北两条串连“三山”的滨江风光带。实施中山东路、解放路街景整治和亮化,建成苏宁广场裙楼和财富广场。加快推进“7+1”地块项目建设。启动鼓楼岗、和平路西等片区改造,完成征收拆迁280万平方米。整治老住宅小区25万平方米,实施梦溪园等片区空斗墙改造。扎实推进南徐新城、官塘新城等新片区开发。高校园区全面建设共享区和配套区,江苏科技大学新校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部分建筑主体封顶,镇江高专新校区主体建筑封顶。继续完善城市功能,市区新改建道路21条;征润洲取水口加快实施深泓取水工程,大港水厂完成主体工程,江心洲新自来水厂建成供水;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进20个市政公共场所免费无线上网。在城市各重要节点设置中外文标识,增添国际化元素。
统筹区域发展。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主城区、各辖市城区、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丹阳加快建设滨江新城、练湖新城,句容加大旧城改造和北部新城开发,扬中加速构建 “一主一副”新架构。
支持各重点中心镇成为农民转市民的主平台,引导一般建制镇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加快构建“大交通”格局,推进312国道南移,完成市区至扬中、开工市区至丹阳和句容的快速通道,完成茅以升大道主体工程,建成大路通用机场,启动连淮扬镇铁路、地铁1号线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沪宁高速句容北道口,力争开工建设宁句轨道交通S6线。推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完成国省干线公路环境整治和绿化1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300公里,镇村公交开通率达100%,加大燃气、污水处理等管网向乡村延伸的力度。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村庄环境整治,建成1个“美丽宜居小镇”、10个“美丽宜居村庄”,争创15个省三星级康居村。
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改革环卫作业考核办法,理清“干、查、督”各方职责,形成闭合循环运行机制。对151条主次干道建立“街长制”,延长夜间保洁时间,有效改变“脏乱差”现象。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集中对渣土车、人力客运三轮车、货运车和犬类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升级数字城管平台,加大动态监管力度。大力推进“全民城管”,全面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调动广大市民共建美丽家园。争创“江苏省优秀管理城市”。
4创新驱动
科技助力产业发展
紧紧围绕全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以及未来成长空间大的产业,实施科技创新项目35个,完成年度投资85亿元。
推进载体建设。加快建设镇江知识城、水科技产业园、中船海工配套产业园,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强科技创新社区建设。全市新增孵化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推动1-2家科技孵化器升格为国家级。
狠抓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建设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力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比重达41%,并切实提高其利用效率。深化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定期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培育协同创新示范企业100家,新增1-2个省级以上协同创新基地。
推动技术攻关。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科技攻关,突破一批核心应用技术。航空航天领域重点研发通用飞机整机制造技术;新材料领域重点研发高性能合金、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关键技术;新能源领域重点研发风电设备、光伏、氢能等核心技术;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重点研发智能电力电气和特种船舶相关技术。全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41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48%。
加强人才建设。细化落实科技创新政策20条和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政策20条,培育引进创业创新领军人才150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5人、省“双创计划”人才(团队)40人;加强人才培养,培育创业企业家1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000名,新增高技能人才10000名。
强化科技服务。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区,新引进2-3家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成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设立1家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主业的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市专利行政执法审理庭,加强专利保护。
5民生优先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总体要求,实施民生改善项目57个,完成年度投资超50亿元。
提高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有效增加居民收入。动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继续开展“百村万户”双达标行动,确保75%的农村低收入户、经济薄弱村达标。坚持以创业带就业,完善相关政策,切实加强培训,扶持创业7000人,新增城镇就业6.5万人,镇江籍高校毕业生年末就业率达95%。社会保障主要险种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进“城保”工作。新开工保障性住房8000套,提高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增强社会养老服务能力,新增机构养老床位1500张。提高低保标准和特困残疾人生活救助标准;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大力发展慈善和红十字事业。
完善公共服务。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50辆、公共自行车3000辆。创建市教育现代化先进镇(街道)7个、先进学校70所;新改扩建幼儿园18所;镇村学生接送实现公交化;筹建镇江现代装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立镇江市开放大学。积极推进“健康镇江”行动。整合市妇幼保健院和市儿童医院。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广泛开展职工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科学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快建设“文化四馆”和西津音乐厅,改造西津剧场,新建250个文化广场,力争通过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新建市体育运动学校,新改建50个社区全民健身点,承办3项以上具有全国影响的体育活动。切实加强人口计生服务,做好单独二孩政策落地工作。继续加强公园、公厕、菜市场、停车场以及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建立市食品检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强化社会治理。立足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深化“网格+网络”管理,推进政社互动;完善“中心社区+基本社区”的社区组织管理框架,新建4家中心社区;对进入社区的各类事务和检查验收,分别试行代理制和准入制。开展行政服务标准化国家试点,建设集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便民服务、行政效能监察和“12345服务热线”为一体的“市民之家”。持续推进双拥“七创”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五大体系”,加大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切实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化“平安镇江”、“法治镇江”建设,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6改革先行
充分释放发展活力
今年是改革之年。按照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统一部署,具体探索十个方面的机制创新:
建立国有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机制。改革市区投融资平台运营机制,推进资产证券化、股权多元化,扩大直接融资比例;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度落实机制。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合一”。全面实施产业准入、生态补偿和差别化考核等制度。
探索园区市场化运作机制。对部分有条件的园区,采取股权合作、引进第三方专业企业等托管模式,委托企业进行开发管理。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取消重点班和重点校,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实行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建立完善学校自主管理、教师岗位管理和自主聘用等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深入推进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完善教育督导机制。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整完善医疗保障政策,积极推进医保异地结算;深化公立医院和基层卫生改革国家试点,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改制重组,有效化解公立医院债务;鼓励社会办医,对不同所有制医院给予同等国民待遇。
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等资产性权属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社区股份制改革。
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制定政府各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公开行政权限、审批事项和办事流程。推进碳评、环评、能评、稳评与安评“五评合一”。制定企业投资“负面清单”。
推进地方机构改革。实施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调整食药监、工商、质监管理体制,加强食品药品信息化监管;整合卫生、人口和计生部门。基本完成承担行政职能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改革。
建立发展绩效评价机制。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政府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对适度开发区域和生态平衡区域不再考核工业类指标。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