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要闻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13年工作回顾

发布时间:2014-01-15 09:5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朱晓明作政府工作报告 石小刚 摄

  八方面成绩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镇江在现代化建设征程上奋力前行的一年。扎实推进“八项工程”,全力实施“四大行动”,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较好完成了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50亿元,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4.5亿元,增长18.1%;固定资产投资1777.2亿元,增长2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3050元、16260元,增长10%和12%。

  产业“三集”有效推进

  200个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658亿元;举办140余场专题招商活动,新批外资项目162个,预计实际利用外资30.7亿美元;新增到位国资147.7亿元;实际利用市外民资535.7亿元。丹阳市鱼跃医疗设备、国际眼镜城等一批超50亿元项目加快推进;句容市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雨润欢乐城、超40亿元的轨道交通等项目顺利签约;扬中市中海粮油加工产业园等5个百亿元项目成功引进。

  在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上,坚持每月调度、现场督查,三大类80个产业园区规划基本完成,20个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实现应税销售1230.9亿元,占全市的37.6%;3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910亿元,占全市的48%;3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新增高效农业面积8万亩,占全市的35.6%,新增2个达到省级标准的农业园区。

  创新发展步伐加快

  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戴庄经验”全省推广。编制航空航天产业等发展规划,新兴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实现销售3002亿元,增长33.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3.2%,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镇江电子口岸服务平台投入使用,惠龙港物流交易额超50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达874亿元,其中直接融资383亿元。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扎实开展;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4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6.8%,保持全省第一。

  城乡面貌显著改变

  主城区东吴路绿地广场、官塘桥路快速化改造、跑马山公园等40项城建重点工程如期完成。312国道南移、五凤口高架等骨干交通项目加快推进,京沪高铁沿线环境整治和绿化获省一等奖。“7+1”旧城区城中村改造征收拆迁基本完成。高校园区完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镇江技师学院主体竣工,市委党校、镇江高专和共享区体育馆开工建设。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美丽城市”市长月度督查活动取得积极成效。全市“三新”建设深入推进,新建农民安置房21.8万平方米。村庄环境整治全面完成,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扎实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低碳九大行动深入实施,官塘新城成为亚太经合组织低碳示范城镇试点。国家森林城市40项创建指标全部达标,新增绿化造林9.7万亩。东部地区异味治理和韦岗地区大气环境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蓝天工程”83个项目全面完成,秸秆禁烧工作全省领先。完成国家级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一期工程。关闭化工企业61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5家。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126项工程扎实推进,市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地表水好于III类水质的比例达66.1%。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监测指数列全省首位,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顺利通过中国人居环境奖专家组考核验收。

  群众生活持续改善

  “百村万户”双达标行动深入开展,50%的农村低收入户和经济薄弱村达标。扶持创业1.2万人,新增城镇就业7.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城乡基本保障覆盖率达97.5%,城乡低保标准实现一体化。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发放临时价格补贴1022万元,惠及5万多名困难群众;新增平价商店31家。新增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成市民公共文化广场260个。率先推进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健康镇江行动”深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化。市体育会展中心建成开放。

  社会活力不断增强

  圆满完成村居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达85.6%和88.3%。“平安镇江”、“法治镇江”建设和“六五普法”工作扎实推进,社会管理不断加强。第三次经济普查扎实开展。全国双拥模范城“七创”工作通过中期评估。有效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12年“双下降”,食品药品和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各地发展亮点纷呈

  丹阳市规划建设“6+1”重点产业园区,新增上市企业2家。句容市抢抓宁镇扬同城化机遇,城乡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现代农业、生态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扬中市成功举办第八届省园博会,加快推进产城融合。丹徒区积极呼应主城南移,以北汽项目为带动,大项目建设、高校园区建设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京口区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爱励铝业、财富广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润州区一手抓国家级高新区创建,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发展。镇江新区以跻身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为目标,狠抓项目、载体和人才建设,综合发展评价指数由第24位上升至18位。“三山”景区扎扎实实做规划、打基础、上项目,长江路景观提升等工程顺利完成。

  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坚持集思广益。重大行政决策充分听取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专家学者、老同志、网民代表、广大市民等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并自觉接受监督,不断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坚持依法行政。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健全政务公开、定期新闻发布制度,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政府系统承办人大代表建议169件,满意率达100%;办理政协提案383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坚持转变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明显下降。坚持提升效能。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2014年主要任务

  六个关键词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产业类实际利用外资(不含房地产)增长8%;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转型升级

  按照市委全会提出的“差别化转型升级”的要求,全力以赴推进200个以上重点产业项目,确保年度投资670亿元以上。

  推动先进制造业高端发展。重点发展优势主导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海工配套等,加快推进北汽、中陆航星等20个在建在手重点项目。新材料产业突出高性能合金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加快推进恒神碳纤维等12个在建在手重点项目。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围绕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能源、智能电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大全智能电器等项目建设。推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4.5%。加快发展物流业,实现营业收入625亿元。提升发展旅游业,实现综合收入600亿元。高水平建设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开通旅游公交专线,实施旅游惠民“一卡通”。加速发展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20亿元。

  推动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深化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特色园艺、特种养殖、高效林业、休闲农业五大特色产业。

  加快推进产业“三集”。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创造特色,扎实开展“园区建设提升年”活动,推动80个特色产业园区在规划布局、完善功能、项目进园、差别考核等方面做实做优,实现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以上项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亿元以上项目、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亿元以上项目全覆盖。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以中瑞生态产业园为载体,积极接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力争成为中瑞自由贸易示范区,构建对瑞士乃至欧盟的合作交流平台。加快现代物流和服务贸易发展,推动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争取创成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加快海峡两岸合作十大载体建设,打造对台合作“第一福地”。

  机制创新

  探索十个方面的机制创新:

  建立国有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机制。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度落实机制。探索园区市场化运作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推进地方机构改革。建立发展绩效评价机制。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生态环境

  以天蓝、地绿、水净为目标,推进低碳建设,加快生态修复,实施生态环境建设项目89个、年度完成投资101亿元。

  加强综合整治。整治“两个片区”。用3年时间,对市区东部谏壁地区和西南韦岗片区实施环境整治,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对金山湖和市区古运河、运粮河等9条河道及支流开展为期3年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强化问责机制和应急预案,有力推进工业废气和粉尘治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机动车尾气治理、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等工作,确保PM2.5年均浓度下降20%以上。

  建设低碳城市。大力推进“碳平台、碳峰值、碳评估、碳考核”创新,在国内率先建成和运营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云平台。启动实施一批低碳示范项目,力争率先创成全国低碳示范城市。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优化环境质量。围绕“三山”5A景区提升,完成景区西入口、金山湖北岸风光带、长江湿地保护等项目建设。建成南山北入口和南山绿道二期工程,推进市区绿道与各辖市绿道联网成环,逐步构建大生态走廊。开展碳汇林建设,新增绿化造林3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6%以上,创成国家森林城市。

  城乡建设

  以城市国际化、乡村田园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为方向,扎实推进城乡建设,完成年度投资990亿元,着力彰显生态、文化、宜居的品质和特色。

  提升主城品质。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推进城市设计全覆盖。提升长江路、建成京江路,形成南北两条串连“三山”的滨江风光带。实施中山东路、解放路街景整治和亮化,建成苏宁广场裙楼和财富广场。加快推进“7+1”地块项目建设。启动鼓楼岗、和平路西等片区改造,完成征收拆迁280万平方米。整治老住宅小区25万平方米。扎实推进南徐新城、官塘新城等新片区开发。继续完善城市功能,科学统筹施工安排,市区新改建道路21条;征润洲取水口加快实施深泓取水工程,大港水厂完成主体工程,江心洲新自来水厂建成供水;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进20个市政公共场所免费无线上网。

  统筹区域发展。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主城区、各辖市城区、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大交通”格局,推进312国道南移,完成市区至扬中、开工市区至丹阳和句容的快速通道,完成茅以升大道主体工程,建成大路通用机场,启动连淮扬镇铁路、地铁1号线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沪宁高速句容北道口。推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村庄环境整治。

  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改革环卫作业考核办法。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集中对渣土车、人力客运三轮车、货运车和犬类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创新驱动

  紧紧围绕全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以及未来成长空间大的产业,实施科技创新项目35个,完成年度投资85亿元。

  推进载体建设。加快建设镇江知识城、水科技产业园、中船海工配套产业园,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强科技创新社区建设。

  狠抓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建设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力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比重达41%。深化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

  推动技术攻关。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科技攻关,突破一批核心应用技术。

  加强人才建设。培育引进创业创新领军人才150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5人、省“双创计划”人才(团队)40人;加强人才培养,培育创业企业家1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000名,新增高技能人才10000名。

  强化科技服务。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区,新引进2-3家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成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设立1家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主业的小额贷款公司。

  社会民生

  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实施民生改善项目57个,完成年度投资超50亿元。

  提高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有效增加居民收入。动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继续开展“百村万户”双达标行动,确保75%的农村低收入户、经济薄弱村达标。坚持以创业带就业,完善相关政策,切实加强培训,扶持创业7000人,新增城镇就业6.5万人。社会保障主要险种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进“城保”工作。新开工保障性住房8000套,提高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增强社会养老服务能力。提高低保标准和特困残疾人生活救助标准;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完善公共服务。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50辆、公共自行车3000辆。创建市教育现代化先进镇(街道)7个、先进学校70所;新改扩建幼儿园18所;镇村学生接送实现公交化;筹建镇江现代装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立镇江市开放大学。积极推进“健康镇江”行动。整合市妇幼保健院和市儿童医院。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切实加强人口计生服务,做好单独二孩政策落地工作。继续加强公园、公厕、菜市场、停车场以及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建立市食品检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强化社会治理。立足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深化“网格+网络”管理,推进政社互动。建设集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便民服务、行政效能监察和“12345服务热线”为一体的“市民之家”。持续推进双拥“七创”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化“平安镇江”、“法治镇江”建设,深入开展“六五”普法。

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改革创新融入政府工作全过程,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一是加快转变职能。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该放的坚决放下去,认真做好国家和省已取消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工作,同时结合镇江实际,加大“减、转、放、免”力度,年内再取消下放一批,切实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该管的一定管到位,对规划、项目、政府性债务、长江岸线使用、山体水体、政府类信息化投资、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等,都建立有效的评价管理制度。该服务的切实服务好,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提升为民服务水平;每月举办一次企业家圆桌会议,适时举办企业家沙龙,为实体经济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服务。

  二是坚持科学决策。健全市政府工作规则,落实社情民意调查、公示听证、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报告和协商、集体讨论决定等民主决策程序。完善城乡规划审查、政府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制度。引入社会满意度评价,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

  三是严格依法行政。自觉依照法定权限行使权力,认真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社会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建立政府与人大、政协工作沟通的年初通气、年中通报、年底报告制度,每年确定一批议题,提请市人大监督推动和市政协民主协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四是强化能力提升。坚持政府系统领导干部每月集中学习制度,健全领导干部带头读书、带头思考、带头调研机制,提升战略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公务员学习培训和挂职锻炼。开展第二轮公务员集中军训,进一步增强公务人员的大局意识、执行意识和责任意识。

  五是保持清正廉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之以恒抓好“四风”整改,扎实有效开展领导干部“三解三促”活动。突出抓好财政预决算公开,一律不新建政府性的楼堂馆所,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格重点领域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来源:金山网 作者:  责任编辑:原晶晶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