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田野 蔓 摄
金山网讯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确立了生态立市的我市发展主战略,建设生态镇江正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这标志着我市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生态立市”成为时下“两会”的“热词”。
去年底,镇江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正式启动,走生态之路,谋生态远略,集中力量打造最突出的生态优势,成为镇江未来发展的不二选择。
2012年底,镇江创建国家生态市通过国家考核验收,被列为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省委已将镇江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列入全省重点改革试点;本月初,我市迎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考。这一切表明,建设生态镇江,品质之城,我们又站在了更高平台上。
生态文明是镇江的最大特色
北临长江,古运河穿城而过,主城区拥有26座山体,城市山林镇江可谓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禀受江南城市中独特的自然山水和生态优势,经国务院批准的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规划中明确镇江现代山水花园城市和旅游文化名城定位。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镇江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也是最有潜力的。”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张庆生说,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抢抓历史机遇,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加快镇江发展步伐,早日建成苏南现代化示范区。
生态立市是项社会系统工程。如何在生态立市的基础上强市兴市其实就是破解“发展与保护”的两难命题。
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委主任徐罗照分析,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市化工产业占比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发生根本转变,产业布局分散,产业结构调整、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任务艰巨;从资源约束来说,镇江土地面积小,环境容量小,用地需求与资源保护矛盾较突出,能源消耗以燃煤、石油等为主,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低。同时,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大气、土壤污染未根本解决,环保形势可谓严峻。
面对挑战与机遇,镇江必须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努力将镇江打造成为宜居、宜游、宜创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
我们要品质好的GDP
搞生态立市要GDP,但是我们要品质好的GDP。
我市首先从规划上强化引领,明确生态文明目标定位,依据去年推出的《镇江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立足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和镇江实际,编制《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使镇江的生态文明建设起点更高、操作性更强、特色更显。
去年底,镇江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正式启动。这是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的一项重大决策,对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此举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并被列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
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首先启动8.3平方公里,其中开发建设用地3.5平方公里,生态区4.8平方公里,并将以1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积,打造核心区,建设交通枢纽、商务中心等综合服务实施。
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将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在多规合一的规划方式、模块化的建设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以启动建设为新起点,坚持项目化推进,模块化开发,精心组织,科学施工,扎扎实实把规划落地,让理想变为现实,早日把一个“现代产业集聚、科技人才汇集、城乡统筹发展、生活品质优越的生态文明先行区”呈现在人们面前。
还有“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我市要重点完善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制度,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严守生态红线,实行生态补偿制度,设立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建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绩效考评、责任追究机制,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
镇江生态、文化、区位优势和旅游、岸线、科教资源所构成的组合型比较优势,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备独有性,在上个月召开的市委六届七次全体会议上,市委书记杨省世坚定地说:“我们要收拢五指抓特色、精准发力做强项,集中力量打造最突出的生态优势。”
低碳发展重中之重
“低碳”成为检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试金石。
为什么要着力推进低碳发展?为什么在大力实施的“生态立市”工程中低碳被摆在首要位置?为什么在12项量化考核指标中,低碳指标占据了一半篇幅?无论从总体要求、发展目标来看,还是对推进计划中量化考核指标进行分析,我们都“嗅”到了镇江深化“生态立市”的一个核心工作重点——低碳。
而要想改善环境质量,首先是控制污染源,环境污染涉及方方面面。近年来镇江经济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长期偏重,2012年重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0%以上,化工、造纸、建材、电力等传统产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9%,SO2和COD(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却分别占全市工业排放总量的90%和60%以上。“低碳发展,事实上是从根本上来改善镇江整体的产业发展结构。”市环保局副局长姚继承说。
今后,我市将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现代高效农业为主体的低碳产业体系,推进建筑和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化,倡导低碳生产和生活理念,探索建立低碳城市建设与管理新模式。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9%。
当然,低碳发展不仅仅是理念,更在于行动,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认识的过程。据悉,下一步,我市将积极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探索实施碳评、环评、能评等有效整合的评估机制,更好发挥碳平台作用,率先推进碳评估创新,试行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碳考核”。
在青山碧水中崛起
去年,雾霾成为我国一个焦点问题,全国100多个城市受到影响,这成为镇江老百姓面对生态问题的一个直观感受。
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计划(2013-2015)中,镇江“生态立市”战略被要求全面深化。姚继承表示,以“低碳、天蓝、地绿、水净、生态修复”为核心,加大环境投入,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到2015年底,污染排放总量得到控制,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中12项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基本达标,为实现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个社会的组成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即政府、立法机构、企业和民众。目前,我市通过政府主导、立法规范、企业投入、公众参与这“四位一体”来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缺了哪一部分,生态文明建设都不可能做得好。对于生态立市建设,公众参与仍然是关键因素,其一是建设因素,其二是感受因素。
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王桂宏等10人相继提出了《关于加大投入,全力推进全市村庄环境整治的议案》,范萌等10人也提出的《关于建立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议案》,这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积极参与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
在市政协委员、市环科所所长赵硕伟的眼中,生态立市,不是简单回归自然的原始生态,而是积极意义上的发展生态,是通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道路”,简言之,就是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生态立市,使镇江在青山碧水和天蓝气爽中崛起,实现令人向往的永续发展,这样才能真正让生态立市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让人民群众在其中获得财富、获得自信、获得尊严!
相关链接
我市未来生态架构
抢先知
市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杨正跃介绍,我市正在筹备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而省委已将镇江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列入全省重点改革试点。那么,我市未来的生态架构如何呢?
2014年底前,我市将全面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建章立制工作,初步开展生态文明改革工作,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016年,实现生态文明改革建设短期目标。初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体制机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打造“一区、一网、三带、十载体、多节点”。“一区”是推进镇江南部生态文明起步区建设;“一网”是形成长江生态走廊、京杭大运河生态走廊、西部森林生态涵养片和东部农业生态涵养片生态网架;“三带”是重点发展沿沪宁线、沿江、沿宁杭线三大生态产业带;“十载体”是重点打造镇江“三山”景区、南山景区、赤山湖生态湿地、茅山生态区、扬中西沙岛、新区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园、中瑞生态产业园、世业洲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镇江综合保税区、国际生命科学产业园等十大载体建设;“多节点”是指建成20个美丽宜居小镇、200个美丽宜居村庄,500个规模以上企业、300个服务业企业建成生态文明示范企业。
到2020年,我市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和制度体系,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绿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强度明显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力争国家生态示范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戴慧 竺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