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2013年11月中旬,润州区和平路街道金山村居民任春荣,因组织医疗小分队进藏义诊的大爱之举,入选11月“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他也是继“社会妈妈”路桂华后,该街道第二个获此荣誉的居民。从2009年至今,和平路街道已有2人被评为镇江市“大爱之星”,1人入选“润州骄傲”先进人物,不足200米的“雷锋街”活跃的活雷锋更是数不胜数。“盛产”好人似乎已成“和平路现象”,志愿服务则成为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现象背后,是什么力量让点滴之爱汇聚成流,温暖人心?“这要从一条街说起。”和平路街道宣传委员汤小东告诉记者。
“一条街”破解社区管理难题
汤小东口中的“街”,正是如今在全市响当当的“雷锋街”。这条不足200米的林荫路,位于和平路街道桃一社区,10多年前就面临道路、设施等方面“老化”的问题,而且老年人多、失业人员多、特困家庭多,制约着社区建设。这些,也是街道其他老社区的“通病”。
“社会管理是做人的工作,必须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平路街道以桃一社区为试点,在小区里挖掘热心市民中的“活雷锋”典型,传播正能量、凝聚人心。
三十载义务维护垃圾箱的杨正才,信守承诺照顾昔日同事患有精神疾病儿子的徐龙珠,资助外来务工子女完成学业的慈善企业家夏国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虽然小区破旧,但是干净整洁。社区党委书记袁强说,这不是杨正才一个人“擦出来”的,在他的带动下小区涌现了一批热心居民。“我们小区里‘雷锋’越来越多了!”“雷锋街”越叫越响。
2006年3月,这条街被正式命名为“雷锋街”,并成为润州区志愿服务的重要载体。“雷锋街”开展的各种公益性便民服务活动也越来越多,先后与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科技大学、市拆迁事务所等10余家单位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在社区定点开展义诊服务、绿化管护、法律维权等志愿者便民服务。
“一阵风”吹来了街道好风气
活雷锋不仅活跃在“雷锋街”,“咱们和平人都是活雷锋!”居民得意地唱着。
路桂华是桃二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两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知社区里有四个父母双亡、无家可归的孤儿,便主动承担起照顾四姐弟的重担,坚持至今。任春荣是金山村一家诊所的医生,自发组建医疗队入藏,送医送药,为700多名藏民义诊……辖区内不断涌现乐于助人的身边模范,关爱他人、团结睦邻已蔚然成风。
在典型人物示范带动下,近年来,和平路街道的志愿服务工作迅速发展,各社区纷纷打造个性化品牌。截至目前,街道共有注册志愿者3223人,志愿团队100个,义诊医疗服务、爱心助教、助残助老家居服务等服务项目40余种。
“树立典型,推行志愿服务,对整个街道建设和管理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管是日常的护绿行动、扶贫帮困、关爱孤老,还是文明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志愿者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街道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和平路街道目前涌现出了一批特色志愿活动品牌。村级志愿服务队围绕失水渔民、失地农民及新市民进行服务,如征润洲社区的“融城品牌”重点服务从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的新市民,开展大型招聘会、举办创业培训等;金泉社区的“欢乐金泉,新市民学堂”则主要围绕辖区未成年人开展活动,为他们提供科普讲座、游乐互动等服务。
“一揽子”解决草根志愿者苦恼
如何保持志愿服务工作的常态化、精细化和科学化,也就是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该街道重点探索的创新课题。
“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志愿服务工作管理较为松散,志愿者招募、培训也没有明确定位,整个志愿活动更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划。”汤小东分析,大部分志愿组织各自为战,彼此很少配合,更因为缺乏科学的统筹,而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针对这些情况,和平路街道去年5月正式建立了志愿服务综合平台,并提出“一站两基地三结合”的工作思路,一站是在街道层面成立“和平路街道志愿者服务站”,对各志愿者服务队统一领导和调度指挥。两基地即在街道文体中心成立志愿服务培训基地,为志愿者提供一个发现志愿项目、接受志愿业务培训、提供志愿活动交流的平台;以桃一社区雷锋街为主成立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为志愿者提供开展活动的平台。三结合则是将党员志愿者活动与群众性志愿者活动相结合,将街道机关的志愿者活动与村居志愿者活动相结合,将辖区志愿者活动与共建单位志愿者活动相结合,实现了志愿者活动覆盖全年,逐步实现常态化、精细化和科学化。
(石玉成 朱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