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日期:2013年12月17日
纪念缘由:最后一批“三集”园区 规划通过评审
代表人物:方莉,市经信委处长
在方莉看来,2013年可算是镇江产业“三集”发展元年。很多重要工作特别是园区规划编制,贯穿全年始终。然而,回首这一年事务繁复的“三集”推进之路,最印象深刻的还是12月17日。
那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二。上午8点多,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合作与创新处处长方莉赶到碧榆园,和10余名来自高校和各部门的专家,对一批先进制造业园区的“三集”规划,进行评审。由于参评规划多达12个,专家们又非常“较真”,过程十分紧张:上午的评审一直延续到下午1点,简单吃点自助餐后继续,全部结束时已是晚间7点。
紧张之后并非就能松懈。但包括方莉在内的很多人,还是有点如释重负的感觉,那是一种漫长征程上取得初步成功的心理感受。截至这一天,全市81个重点规划建设的特色园区,“三集”规划已全部经过评审。随着各园区规划成形,曾经模糊混沌的“三集”发展思路“浮出水面”,方莉他们悬在心头的石头,落了下来。
而“三集”思路和理念的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正是过去一年,镇江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最重要的主线。
方莉最早接触产业“三集”工作,是在前年11月。不过此前,由于中小企业的集聚、集群发展,一直是江苏特色,长期从事中小企业工作的她,对于产业集聚和板块经济并不陌生。也正因此,当“三集”发展的最初调研工作在经信系统展开时,方莉是调研表格的设计者之一。
产业“三集”发展的前期调研,事实上由更高层策动。这一年的11月6日—13日,市长朱晓明就围绕产业“三集”,赴各辖市区专题调研。随后的2013年1月7日,产业“三集”发展,正式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方莉介绍,调研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摸清全市产业的集中集聚家底,为下一步“三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然而调研的结果却不容乐观。全市各类园区小而散的问题十分突出,整个产业结构偏重,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偏低。而更大的难题还在于,很多园区对于什么是“三集”、建设怎样的“三集”园区和怎样推进“三集”等基础性问题,基本没有概念。“很多人提到‘三集’,一开口就是‘三集中’。”
一边是产业“三集”作为系统工程极具挑战性,一边是基层园区在“三集”发展思路上有诸多功课要做,“三集”工作的推进难度可想而知。方莉回忆,当初他们设计的“三集”调研表格,涉及的各种指标数据、情况描述多达96列。但表格发放到各园区填完收上来后,很多项答案都是空白,不少数据和指标明显缺乏逻辑性。
如何让产业“三集”理念在全市特别是各园区形成?杨省世、朱晓明等市主要领导,利用调研机会亲自传经。市经信、发改等部门,通过以会代训、入园指导、座谈交流等形式,推广“三集”发展理念。
去年8月8日,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意见》出台。在此纲领性意见的引导下,全市重点规划建设的各特色产业园区,加快了“三集”发展的规划编制。而编制规划本身,也是“三集”理念的最好普及。
方莉说,按照相关要求,园区在编制规划时,必须把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相衔接,确保“多规合一”。而这本身就是“三集”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同时,编制规划无疑要突出园区产业特色和优势,这是“三集”发展的重要方向。
规划编制过程中,经信部门分赴各园区调研推进,也是形成“三集”理念共识的重要路径。方莉估算,这一年中,她本人参加的入园调研不下50次。21家先进制造业园区,她和同事们去了20家。“我们日常工作也很忙,句容有家园区前后约了五次都没成行。从第三次开始,每约好时间就预感会和其他事冲突,结果果不其然,成了一个魔咒。”
去年12月7日的规划评审会上,市经信委主任薛峰,对很多园区规划都提出完善意见:制定规划时注意避免过剩产能和低效产能,突出产业的高端化和国际化,密切关注产业发展前景和技术发展趋势,提高亩均产出水平……“当听到这些评审意见时,我能感觉到我们讨论‘三集’已在相当高的层面上,过去一年大家爬了很多级台阶。”方莉说。
■相关链接:去年8月8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意见》。在此前后,市委书记杨省世、市长朱晓明,分别多次专题调研全市产业的“三集”发展。一时间,产业“三集”发展成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全市确定了21家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30家现代服务业特色园区和30家现代农业特色园区。市发改委、经信委、农委、商务局、国土局等多个部门,参与到“三集”调研和园区规划编制工作中。
目前81个重点建设的特色园区,全部完成了规划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