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天,记者回访“活账本”叶滋茎——
生活在继续,账也会一直记下去
京江晚报记者 朱秋霞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京河小区叶滋茎老人的家中。
2002年10月,本报记者柳昌焰采写的《账本上的小康之路》一文,让市交通运输局离休干部叶滋茎成了名人,随后各路媒体纷至沓来,而叶老的账本也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2013年11月2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专程来到叶老的家中,感谢叶老将其从1966年至今的35本家庭生活记账资料捐赠给国家统计局资料管理中心。
之前的账本已经捐赠给国家统计局资料管理中心,叶老现在还在记账吗?新年伊始,叶老又会在账本上记录下什么呢?
新年第一天,叶老没记账
出乎记者意料的是,新年第一天,叶老的账本上空空如也。
“账还在记,并且会一直记下去,但今天没有开销,所以也就没有账可记。”叶老告诉记者,他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和他同住,逢年过节,往往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候,所以吃用开销会比较大。今年元旦,女儿们去外地了,儿子儿媳带着小孙子去西津渡玩,“在外面吃点饭就行了”,所以家里既不需要买菜也没有其他需要开销的地方。
虽然没有账要记,叶老也没闲着,而是在家里对去年的收支情况进行“年终总结”。从汇总账上,记者看到2013年全年叶老的家庭总支出为62131.79元,其中食品支出为21989.20元,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为6390.3元,从数据可以看出,叶老家的“恩格尔系数”是35.39%,处于“相对富裕”阶段。
捐出账本就像嫁出女儿
说起捐献给国家统计局资料管理中心的那些账本原件,叶老有点恋恋不舍,几十年如一日,记账已经成为叶老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一笔一画,一页页一本本,对那些账本叶老也有了感情。“那种心情和我女儿出嫁时我的心情差不多,有点舍不得。”
对于他把账本捐赠出去,也有一些亲戚朋友表示不理解,说把复印件拿走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拿走原件呢?叶老说,账本在他手上,也就是翻翻查查的作用,捐赠给国家统计局,能够更好地发挥价值,展示国家的发展变化、老百姓的生活变迁,也能够为一些做学术研究的人提供资料,而原件比复印件的资料收藏价值更大。
“和嫁女儿一样,虽然舍不得,但还是希望她们有个更好的归宿。”叶老笑着说。
以前记账为个人,现在为社会
叶老说,他是从1949年开始记账的,而保存完整的账本是从1966年开始的,最初坚持记账是因为收入较低,过日子需要算计着花,同时记录下生活开支,有个什么事情可以随时翻一翻、查一查,可以说,记账是一件纯粹个人的事情。自从媒体报道以后,他的记账资料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很多社会生活、居民消费、个人生活史方面的研究都用到了他的资料。
“有一位名叫郑红娥的博士后,就是运用我的记账资料完成了博士后论文,而她正在撰写的生活史方面书,也是以我和我家人的生活史作为研究对象。”
“以前记账为个人,现在记账更多的是为社会了,希望我能够记录下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