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选2013年镇江年度热词,“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无疑会名列其中。25日,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在总结今年工作时,首先提到的就是全市“着眼长远谋全局,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起步良好”。
的确,这一年,全市上下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为中心,调整“追赶思维”,理清城市战略,找准发展路径,有所为有所不为,既实现了年度既定目标,又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地基。
这一年,镇江在变。有些变是“外在”的,轰轰烈烈,很明显——比如一批大项目的入驻,一批民生工程的实施。有些变是“内在”的,润物无声,很低调——比如一系列专项规划的出笼,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进。
2013年的镇江,乘着十八大深化改革的春风,锐意创新、稳中奋进,在全力推进苏南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开篇。
我们紧跟而不盲从,谋定而后动,历时5个月精雕细琢出台“1+5”文件,为镇江现代化建设找到“主心骨”
今年4月底,国务院批准通过《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苏南各市闻“机”而动,周边城市陆续出台了实施意见。
镇江怎么办?
我们不能盲动,更不能亦步亦趋。全市动员大会召开后,市委书记杨省世赴各辖市区专题调研,不断告诫大家:不能跟着国家和省市文本“依样画葫芦”,或者套用原有的思路“新瓶装老酒”。
6月5日,市委常委学习研讨会,对我市现代化建设进行深层次的谋划和研究,明确由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牵头,围绕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五大建设,开展专题研究。
6月26日,杨省世、朱晓明等专门听取了五个专题的汇报,明确了镇江将形成“1个行动纲要,5个推进计划”的苏南现代化建设文件体系。
7月23日至24日,由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带队,召开4场征求意见座谈会,分别征求市人大、市政协、老领导和各辖市区意见。7月27日,又提交市委六届六次全委会征求意见……
10月中旬,“1+5”文件最终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其间,征求近百名专家学者意见,开了不下20场座谈会,反复修改十几次。
谋定而后动。“1+5”文件个个精雕细琢。行动纲要第一次把“以民生幸福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创新驱动,注重效益质量,务求特色发展”写进指导思想,被誉为“对镇江发展模式最贴近实际的表述”。5个推进计划不仅排定了可以量化考核的指标体系、制定了2015年要实现的目标任务,还排出了一批实施项目,并列出了项目三年来的年度进程。可操作,目标指向很清晰。这是包括省领导、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对“镇江规划”的一致评价。
我们校正“追赶思维”,认识别人更认清自己,收拢五指抓特色,让“产业强市、生态立市、人才兴市”的发展路径更清晰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特区、沿海开发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根本目的是用发展“驱逐”贫穷。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要解决的不是贫穷问题,恰是发展“自身的问题”,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其核心指导思想,求特、求新、求均衡、求质量是其鲜明的价值导向。
这让镇江人开始了新一轮自我审视。
一个什么都想干的城市不会有希望,一个只会跟风发展的城市最终会迷失自己,处理好“满天星斗”与“一轮明月”的关系,打好优势牌、聚焦特色化,才是我们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根本出路。
镇江推动现代化的三条路径随之明朗:
要差别化推进“产业强市”,即充分利用好镇江的区位优势、生态环境、深水岸线、丘陵资源、文化底蕴和科教基础,盯住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一年来,北汽、无线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实际到账外资30亿美元,新增百亿企业2家。六大新兴产业销售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4.5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要高品质强化“生态立市”,即围绕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的定位,把生态作为镇江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来打造。通过一年努力,划定生态红线,加强山体水体整治,持续加大生态修复、绿化造林、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力度,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积极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成为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市,通过中国人居环境奖考核验收,全国文明城市和森林城市创建取得重大进展。
要大力度实施“人才兴市”,积极构建苏南最具竞争力的“人才特区”。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全省第一,连续第九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新增国家“千人计划”23人、省“双创计划”52人,迈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更大步伐。
我们深化改革、再造优势,出台实施一批事关城市长远的专项规划和改革举措,全力激发镇江作为苏南城市应有的活力和内生动力
今年10月,省委罗书记在镇江调研时强调,要让镇江在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中有地位,最好的办法是“拼改革”。
这一年,镇江紧紧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在深化改革上做了大胆探索。
本月初,索普集团与江苏金浦集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签署,双方将共同投资组建一家新的公司,采用国际最先进技术对索普集团加快技术改造与创新提升,并积极参与我市东部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
推动市属国有企业重组,让“老大难”不再难,只是镇江深化改革的一个生动事例。
这一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实施意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按照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原则,划出80个重点园区,切实提高产业承载能力、集聚效应和园区产出效益。
这一年,镇江在全省率先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乡镇(街道)为单元,划分优先开发、重点开发和适度开发三类区域,并将重要生态功能区作为生态平衡区域。
这一年,镇江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规划建设11.1平方公里的生态文明先行区,积极推动碳排放核算与管理平台建设,积极争取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这一年,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开展企业“帮困解难服务月”活动,出台扶持小微企业“20条”,举办大中企业产品配套活动,镇江好产品网上展销馆上线运行,切实保障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刚刚闭幕的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发出了改革动员令,要求处理好点上“胆子要大”与面上“步子要稳”的关系,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人民群众最急盼的领域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向着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美好前景,全市上下正满怀激情,高举改革创新的旗帜开拓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