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奥运火炬手
对农民进行指导
本版摄影 文雯
一个人干好一件事,很容易;一个人一生只干一件事,却将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很不容易。年逾古稀的赵亚夫,这一生只做好了一件事——帮农民致富。
半个世纪以来,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掷地有声的豪言,但是,却用一个个平凡而又普通的日子,写就了伟大。本报记者 沙艳秋
他成功了,因为他很了解农民
千百年来,富裕一直是农民的梦想。但这么多年来,很多想帮助农民致富的人却没有成功。因为他们不了解农民。
赵亚夫成功了。因为他不仅懂技术能吃苦,他还是最了解农民的那个人。他知道他们要什么,知道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想事情,会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引着他们前进,同时,他也获得了他们的信任。
上世纪80年代初,赵亚夫在句容推广种植草莓。他带着农技人员走村串户,说服动员,并向村干部保证,如果草莓种不出来,他来认损失,这样站在农民的角度想问题,终于使他获得了农民的信任。让种了一辈子水稻的农民同意,赵亚夫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搞实验。
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发生:
“种桃还能致富?”
“当然,你按我说的方法种桃子,我包你每斤桃子卖到5块钱。”
“能3斤卖到两块钱就不错了。这样吧,我不要你5块钱一斤,如果到时候我卖不掉,我2块钱一斤卖给你就行了。”
“成。你卖不掉,我包了。”
农民杜中志和赵亚夫“抬起了杠”。在赵亚夫的再三保证下,杜中志战战兢兢种了3亩桃园。没想到,2004年,杜中志的第一批桃子就卖到了每斤8块钱。杜中志直呼,一切就像是做梦。
这一次,赵亚夫赢得了杜中志的初步信任。当年,他听赵亚夫的话,在一亩半的田地里种下了一斤日本越光稻的种子。
然而,不久后,相似的一幕再次上演:
“这样种稻子不行啊,秧栽得太稀了,亩产怎么上得去?就算一斤能多卖几个钱,总的算起来还是要亏的。”种了几十年地的杜中志觉得自己是个有经验的农民,心里开始动摇的他和赵亚夫商量,想把栽下去的秧苗毁掉,重新栽以前的稻子。“再说,种田哪有这种种法,光靠施豆饼就能种水稻?”
“不要毁,留着它,按照我的方法去管理,要是最后收不到产量,我按照常规稻子的产量一分不少的补给你”。
最终,杜中志收了近700斤稻子,虽然产量下去了,但加工出来的大米却卖到了每斤8元。比普通大米利润大多了。
现在,杜中志不仅种水稻、种桃子,还在桃园里养了1000多只草鸡。“草鸡和草鸡蛋的价格,跟普通的鸡和鸡蛋比起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现在我儿子也不搞运输了,回来给我打工了。”
说起这样的经历,赵亚夫一脸理解的笑容。“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知道农民想什么,怕什么。”他告诉记者,2002年,当他来到句容戴庄在当地推广有机农业时,他的发动会从上午9点等到10点半,一共才到了7个人。尽管村干部又挨家挨户发动,还是没人来。他在会上提出种植有机农业、成立合作社,大家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甚至有人说他是推销农药、化肥的骗子。当天下午原计划是一场技术讲座,可等到4点半,只来了两个村民……
“我们到农村来,就是来做群众工作,解放农民思想的。越难,才越说明我们的工作有价值。”30年来,赵亚夫推广草莓,农民让他写下保证书,才有人勉强试种;推广葡萄、水蜜桃种植新方法,被老百姓讥笑为冒牌专家;推广有机稻,无人理睬……但每一次,他都凭着他对农民的理解,用最适合农民的方式,让他们相信他,跟他走。
在赵亚夫的带领下,一拨又一拨农民走上了小康之路。然而,富裕了的农民又让“小农意识”开始牵着跑:桃子还没长到最好,就急忙摘下卖掉;为了让草鸡长得快,开始大量喂饲料……赵亚夫没有对这样的“小农习气”嗤之以鼻,而是把他们带到日本长见识。回来后,他们主动摒弃了自己身上已经抬头的“小农习气”。
说起这些,赵亚夫的话波澜不惊:“我们要学着理解他们……”
对于个人名利,他看得很淡
了解农民的赵亚夫一看到农民就亲切,一到田里就踏实,但他却把个人名利看得很淡。
任市农科所所长时,他主动提出不管钱不管物,主要精力放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上。
1996年,组织上决定调赵亚夫任江苏省农科院院长,但他却选择了放弃——因为,他要离农民近一点,离土地近一些。
200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他“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荣誉称号,在南京召开表彰大会时,他竟没有一件像样的西装,陪同他去的镇江市科协负责人只好把自己的西装借给他。而随后,他却把自己获得的30万元科技兴农模范奖金的大部分,以各种方式回报给了为戴庄作出贡献的单位与个人。
有人说,他是农民财富的创造者,凭他的技术、项目和管理“入股”,可以轻松赚大钱,但直到现在,他没有接受一家企业聘用。对此,赵亚夫觉得很正常:“我没有精力,我要帮农民做事。我的工资足够用了,钱多了我也不会花。农民这样尊重你,这是最好的报答,比金钱宝贵得多。”
半个世纪来,赵亚夫写下了数百万字的文章。他每年要撰写十几万字的科普读物,要给省、市领导撰写三四篇调研报告和建议。他却没有时间写论文,研究员职称评定硬是评了三次才通过。但赵亚夫认为值得,他说,这样做比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用处大得多。“赵老师的做法也是对我们的言传身教,我们所里的农科人员现在都是这样,把为农服务看得比职称重。有一次,一个东北的农科所负责人来镇江学习,了解到我们的情况后说,我们要是去了他的所,职称至少要比现在高上一两级。但我们哪能只看重这些呢?”市农科院果树专家糜林说。
这么多年来,赵亚夫所指导过的农业示范户中,产生了多个省市乃至全国劳模。而当时的赵亚夫还不是劳模。
在句容市白兔镇大家都知道没有赵亚夫就没有龙山湖村的生态果园,然而大家更知道,果园的果子虽然已经旺销了多年,赵亚夫却从来没有带回去一个果子,他的亲戚朋友以及家人没有一个人吃过他精心培育出来的果子。
果农经常劝他带些回去给自己的家人,“没有你就没有这果园,没有这果园哪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别说带些果子回去,就是把整个果园搬走,我们都不眨一下眼睛”。然而,每一次赵亚夫都会婉拒,“果子是你们的血汗,我是不会拿的”。即使是不能装箱的次品果子,他也坚决不带,不光他自己不肯带,他也不允许自己的司机往回带哪怕一个。
说起赵亚夫,当地农民赵爱珍说:“你见过六七十岁了还天天与我们老百姓在一起干活的干部吗?你见过天天从城里赶到乡下帮别人忙挣钱的人吗?你见过什么都不图的人吗?你说赵主任这么苦是为了什么?他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穿得比农民还要农民,吃的都是跟是我们一样的粗茶淡饭,他没有私家车,也没有钱,更没给儿子找份像样的工作,你说他那么苦到底为了什么?我是不知道怎么说,反正赵主任是个好人,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人。”
他不富裕,却让一方富足
为农民服务,说高一点,是我的人生目标;说平一点,是我的兴趣爱好。如今,我已满头华发,仍然深爱农民、农村、农业。我也知道,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需要千百万人共同努力,需要我们一起来浇灌升级版的“乡土中国梦”。这是赵亚夫不久前在所写的一篇谈到“乡土中国梦”的文章中的一段话。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半个世纪的人生里,赵亚夫一直和泥土、泥腿子打交道。田间地头是他的办公室;他的手机里存得最多的是农民的电话,只要农民来电,无论刮风下雨,他都第一时间赶去;组织上给他配的车常年在乡间行驶,一年跑下的路可以绕地球一圈……面对不解的目光,赵亚夫说,为农民做事,是在尽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心和责任,时间长了,人们就会理解你。
赵亚夫深深理解农民们渴望脱贫致富的迫切心情,也理解农民们致富无门的无奈,他更知道,要想改变落后的农村面貌,最根本的是要改变农民根深蒂固的旧有种植观念。为了做到这一点,他把农民当成自己的朋友、兄弟,他“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将绿色的希望种在大地上。
于是,30年来,从只有区区20株苗儿的草莓拓荒到今天闻名遐迩的“草莓之乡”,从醉人心扉的满园桃红到飘香诱人的“越光”有机稻谷,从世代贫瘠的丘陵岗地到今天高效产出的绿色良田,从句容到丹阳,再到绵竹……他虽然并不富裕,但他却用他对农民的爱,让一方富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