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夫在桃园里用相机记录桃子生长状况。(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王鹏程
■ 编者按: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无论职位如何升迁,他始终坚守“一切为了农民”的宗旨,每年在田间地头的时间超过200天,结交的农民朋友遍及镇江各乡镇,是农民口中的致富“活菩萨”,是群众路线的忠诚践行者。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他扎根农村,始终从农民利益、农业规律和农村实际出发,紧扣“三农”脉搏,走在时代前列,探寻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成为江苏现代农业的探路人。
他,一辈子,一个梦,用52年的心血,谱就了一个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矢志兴农的感人篇章。
他,就是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农科所原所长,中共十四大、十八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江苏省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著名农学专家赵亚夫!
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一组报道,多角度展示这位深受农民爱戴、充满人格魅力的老人。
从初到戴庄算起,通往镇江边界线上这个小山村的路,他已经跑了11年;
从日本进修归来推广草莓算起,通往茅山老区的路,他已经跑了30年;
从参加工作走乡串户算起,通往农民家门口的路,他已经跑了52年。
一切为了农民,为了农民的一切。——沿着这条路,52年来,他从未偏移。
他,就是现代农业探路人、农民的好朋友赵亚夫。
官越做越大,他的脚跟从未离开土地
“下雨下雪,别人往家跑,他往田里跑。”在妻子黄宝华看来,住在城里的赵亚夫是个地道的农民。
即便72岁高龄,白内障、关节炎、腰肌劳损等疾病缠身,赵亚夫还是经常泡在田里。“不看到农田,不跟农民说说话,他浑身不自在。”黄宝华知道,丈夫的这种习惯,是半个世纪的时光浸染而成,已“根深蒂固”。
时间要追溯到1961年。那年,刚满20岁的赵亚夫到镇江市农科所工作,被派到农村蹲点。他到医院看病,走廊里、病床上躺满了病人,短短一个小时,三个衣衫褴褛的农民相继去世,悲号声一片。“农民太苦,我要尽一生努力,改变贫穷。”
一个刚立志的年轻人,决定到群众中去实现抱负,到火热的农村燃烧青春。他背上行囊,一个村一个村地走进去、住下来。“文革”到来,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赵亚夫,也没有停止走向田间的脚步。每天,他怀揣两个烧饼天不亮就往农村跑,一跑就是20多里,与农民一起劳动。下午4点多,他继续上路,天黑前赶到下一个公社。十年动乱结束,原镇江地区300多个公社也被赵亚夫跑了个遍。
至今,他还记得与农民一起抬河泥的那个冬天,他一不小心掉进河里,全村乡亲们都赶来探望;还记得离开生产队时,老乡们依依不舍送他上船,不少人掉了眼泪,他在日记中这样写:你真正扑下身子为乡亲们做点事,乡亲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是天底下最重感情的人……
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遍乡村每个角落,41岁的赵亚夫成了镇江农科所所长,还获得了赴日本研修的机会。当他站在日本爱知县渥美半岛山坡上眺望,看到满山坡的果蔬、花卉,连片的温室大棚,舒适的农舍,赵亚夫的心又一次被刺痛:同样是丘陵山区,为什么两国反差这么大?人家的农民怎么能这么富?
1983年,赵亚夫带着20棵草莓苗和13箱技术书籍、怀揣调整农业结构的雄心壮志回到茅山老区。他一改农科所技术研究为主、推广为辅的工作思路,把大量科技人员“赶”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种植草莓、葡萄等从日本引进的新品种。
靠这种推广办法,茅山老区数百万亩荒山披上绿装,结满甜甜的果子。白兔草莓、春城葡萄、大卓水蜜桃……一个个“一村一品”叫响沪宁线,数以万计的农民改变了贫穷命运。
1993年,赵亚夫当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笑了,不是因为升官,而是他能放下事务性工作,有更多时间下乡指导农户了。他不驻会,每天背上双肩包、穿上牛仔裤、带上大茶杯,穿行于镇江农村的角角落落。洒下一路汗水,留下一路故事。
句容农民周先民忘不了与赵亚夫初识的那个雨天。“本以为他不会来。忽然听到有人隔着墙头喊我名字,一个打着伞、穿着雨靴的老人站在面前……”两个人在雨中围绕一块岗坡地走了三个小时,雨水把两人浇得透心凉。周先民回到家才忽然想起,不仅没让赵主任来家喝茶,甚至连声谢谢都没说出口。后来,那块岗坡地成了葡萄园。
姐妹桃园创办人王巧娣忘不了赵亚夫的那一跪。“桃树生病了,赵主任来帮我分析病情,讲着讲着他就双腿跪在地上,去挖桃树的根……我很吃惊!”
句容乡镇干部严廷才忘不了农民的那个疑问。他邀请赵亚夫为白兔镇农民授课。一个农民忽然问他:赵主任是多大的官?严廷才一愣,笑了:整个镇江市像他这样级别的官员一口气就能数完。农民听后,摇了摇头:“他不像大官,倒像农民……”
赵亚夫手机里存有100多位农民的电话号码,只要农民来电,无论刮风下雨,他都第一时间赶去。
每年200天以上泡在田里,他的驾驶员做过测算,一年车子跑的公里数足够绕地球一圈。
2002年,赵亚夫退休了。妻子劝他歇歇,赵亚夫想了又想,最终还是向组织提了要求:给我一个茅山地区最贫困的村,让我带领他们奔小康。
2008年汶川地震,赵亚夫受命承担江苏绵竹现代农业示范园援建工作。三年里,他不顾七旬高龄,先后18次飞往四川绵竹,与当地农民结下深厚友谊。一次,他刚下飞机,腿病发作,他扶着墙一点点向前挪,整整用了一小时才走出站口……
2012年,赵亚夫光荣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市委组织欢送会,其他人西装笔挺,刚从田里归来的赵亚夫穿着胶鞋、满身泥泞进了会场。当时在场的一位市领导一把握住赵亚夫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保重身体,您可是镇江的宝!
农民理解不理解,到头来他的心还在农民那头
退休后,赵亚夫“前进”的线路仍然在农村,他选择了茅山地区最贫困的天王镇戴庄村。
20年来,通过示范户、示范园的带动,白兔、茅山等乡镇应时鲜果的面积扩大到了十几万亩,涌现了王柏生、方继生等一大批种植大户,出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喜人景象。别人在称赞,赵亚夫却在反思:这种做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共同富裕、尤其那些缺乏致富能力的贫困户脱贫问题没能很好解决。
赵亚夫想在戴庄闯出一条新路子。
困难与阻力,赵亚夫有心理准备,但与戴庄农民的第一次会面,失望还是大大超出预想。
从上午9点等到10点半,才到了7个人。村干部又挨家挨户发动,还是没人来。会上,赵亚夫提出种植有机农业、成立合作社,大家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甚至有人说他是推销农药、化肥的骗子。下午,原计划是一场技术讲座,可等到4点半,只来了两个村民……
回家的路上,赵亚夫沉默不语。跟随他多年的司机抱怨道:您都这么大年纪了,何必自找罪受!
赵亚夫缓缓地说:到农村来,就是来做群众工作,解放农民思想。难,才说明我们的工作有价值!
想当初,到白兔推广草莓,农民让他写下保证书,才有人勉强试种;推广葡萄、水蜜桃种植新方法时,被老百姓讥笑为冒牌专家。赵亚夫知道,戴庄的农民跟接触过的其他农民一样,慢慢地,也会相信他,跟他走。
果然,先是杜忠志、彭玉和等跟了他,很快,更多农户加入了进来。
2006年,戴庄有机种植面积已超千亩,成立了全省首家有机农业合作社。2007年,媒体采访戴庄农民,他们回答:赵主任让我们种砖头,我们都干。
赵亚夫嘿嘿一笑,幽默地说:可不能被“糖衣炮弹”迷惑住。
戴庄的东西越来越好卖,但一些人的“小农意识”又上来了:桃子还没长到最好,就急忙摘下卖掉;为了让“草鸡”长得更快,开始大量喂饲料……赵亚夫一直没有停止与这些“小聪明”作斗争,现在每个戴庄人都懂得维护品牌和诚信的重要性。
戴庄的农民越来越富,一些人骄气抬头。这种“小富即安、一富就骄”的现象几年前就出现在其他“农民明星”身上,赵亚夫当时的办法是带他们到日本长见识。知道天外有天,一个个骄傲的头终于低了下来。
有人与赵亚夫谈起传统农民的“小农习气”,深感痛恶,而赵亚夫则轻描淡写地说:就让他们的骄傲“多飞一会儿”,没有关系。毕竟他们自卑的时间太久了……
与赵亚夫接触的农民们都有这样一个感觉:一开始觉得他很平凡,平凡得可以与农民吃一样的饭菜,遇到雨天与农民一样穿上雨鞋往地里跑……可是,跟着这个“平凡的老人”走啊走,不知不觉就创造了奇迹。
接触、推广现代农业30年来,赵亚夫和他的同事们将近百项农业科研成果教给了农民,仅在茅山老区就推广种植了180万亩的应时果品,直接给农民带来30多亿元收益。
这简直是个奇迹。
放得下太多太多,却放不下一辈子的农民情结
一个普通的茶几,一套普通的沙发椅,一台普通的电视机。没有高级家具,也没有木地板,已有10多年没有添过家具。这就是赵亚夫的家。
多年以来,赵亚夫帮助过上百万农民脱贫致富,却从没收过农民一分钱。每年有50多万元收入的种桃大户杜忠志说:“赵主任这10年中就吃了我一个桃,还是做检测用的。”
有人说,他是农业财富的创造者,凭他的技术、项目和管理“入股”,就可以轻松赚大钱,但是直到现在,他没有接受一家企业聘用。
2008年1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他“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荣誉称号,在南京召开表彰大会,当时他竟没有一件像样的西装,陪同他去的镇江市科协领导只好把自己的西装借给他。
1996年,组织上决定调赵亚夫任江苏省农科院院长,他选择了放弃。——因为,他要“离农民近一点”。
2008年,赵亚夫将江苏省政府颁发给他的30万元科技兴农模范奖金大部分以各种方式回报给了为戴庄作出贡献的单位与个人。
在从事农业的50多年间,赵亚夫写下了数百万字的文章,但“真正”的论文却没有几篇,以至于职称评定几年都没有通过,他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编写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的科普手册以及向各级领导建言献策上了……
相识相知近30年的老朋友、市科协领导赵振祥,这样评价赵亚夫:50多年来,赵亚夫年龄、水平、地位、身体虽然在变,他不变的是为民的心。他用一颗紧贴农民的心,一个先进技术武装的脑,一双纵观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眼,一双扎根农田的脚,一双为民谋求利益的手,让“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的民谣广为流传。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出色地完成了党对农民的承诺;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他出色地完成了科学对土地的承诺。
52年,很多事他都放下了,唯有一件事始终坚持,那就是到农民中去,到广阔的田野中去,与农民一块过、一块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赵亚夫,就是群众路线的坚实践行者。
有人问,大半辈子只做一件事,单调吗?他说,干自己最喜欢干的事,任何时候都心情愉快,干劲十足。
最近,不大动情的赵亚夫写下了这样的文字:“50多年来,江苏丘陵山区的风霜雨雪染白了我的双鬓,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劳模说过,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我再添一句,就是为农民服务到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