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民生

记者编辑社区蹲点

发布时间:2013-12-03 10:17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生产队长”干了二十多年

当“孝女”送走56名去世老人

社区干部及群众代表探望孙达霞。 沈湘伟 摄

  “孙队长生病住院,我们一起去看看!”昨天上午,刚刚闻听此消息的征润洲社区“第6村民小组”的150名居民对此极为关注,他们选出代表来到市二院探望好队长孙达霞,社区党总支书记倪彦勇等社区干部也与村民一同来到医院。

  倪彦勇告诉记者,征润洲社区是2009年拆村改社区的,有两千多人口,目前已整体安置回迁至滨江花香小区,虽然村民成为城市居民,原有的8个村民小组已不复存在,但出于工作安排及社区管理需要,居民仍以原村民小组为单位,孙达霞是8个村民小组中唯一的女组长。

  当了二十多年“生产队长”的孙达霞今年55岁,多年来,她义务帮群众从事农业生产,在当地有很好的口碑,如今村民们全部“转型”成为城市居民,她为民服务的事迹也不算少。

  前不久,93岁的吴福生老人不幸去世,子女不在身边或离征润洲社区较远,为老人送葬成为难题。孙达霞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安排,在小区空地上,用帆布搭设了临时灵堂,安排家人及“本生产队”的其他居民来帮忙,不仅如此,她78岁的老母亲杨桂凤也来赶制孝布等丧葬用品。连续几个晚上,她都参与守夜。没想到守夜的第三天深夜,风雨大作,为了避免临时灵堂被狂风摧毁,孙达霞与大家冒雨拉住灵堂棚帆布,全身湿透。加之连日劳累,送完老人后,她一病不起。

  孙达霞被诊断为“面瘫”,口眼部明显有些异样,医生告诉记者,造成这种病的主要原因包括过度劳累、受凉以及精神压力大等,而前不久为去世老人当“孝女”的辛苦,无疑是造成疾病的重要诱因。而孙达霞说,作为“队长”,给老人当“孝女”她责无旁贷。

  “这个‘孝女’一点也不好当,特别辛苦,包括全体帮忙的人,都不拿一分钱报酬。”倪彦勇说,征润洲原来是涉农社区,农村的丧葬风俗要比城市繁琐得多,比如灵堂要设置3至5天,同组的所有村民都应来吊唁,还要安排买菜、烧饭、联系吹鼓手、守夜、火化,有的还要制作寿碗等等,所有事务都由“生产队队长”负责安排落实。

  如此繁琐的丧葬工作全部由“队长”及十多位热心居民负责,工作量可想而知,而去世老人的家属则“轻闲”很多。

  仅孙达霞当“队长”期间,已亲手送走56名去世老人。这不仅大大减轻了逝者家属的劳累,还是当地质朴民风、和谐团结的表现,许多曾经闹过矛盾的居民,在“队长”的安排下前来吊唁,就此化解了以前的积怨。

  征润洲社区居民吴青秀告诉记者,她母亲的身后事,也是孙达霞一手操办的。吴青秀说,在母亲瘫痪的几年里,孙达霞经常上门探望慰问,2009年冬天,孙达霞的母亲因急性胰腺炎住院,她顾不上自己的母亲,还来探望吴青秀病危的母亲。(记者 沈湘伟)

    蹲点记者:沈湘伟(机动部副主任)

  蹲点社区:润州区和平路街道金山村

  蹲点感言:用真心才能换来民心

  采访结束,让我由衷感到征润洲社区居民是幸福的,最幸福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多么需要关怀抚慰。可以说,连基层干部都算不上的“生产队长”们做到了,不仅如此,在“队长”的感召下,十多位热心居民也义务来帮忙,连“队长”78岁的老母亲都赶来助力。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用真心才能换来民心,其中道理值得大家去领悟!沈湘伟

 

一个镇三个村级诗社 乡间诗人写了八千诗词楹联

    集体讨论作品之前,一位老人在做最后的修改。 徐贤礼 摄

        将近400页的一本书放在记者面前,红色的封皮上印着书名——《潮头清韵》。序言说,这里面收了将近3000首诗词和200多副楹联。而这些又是从8000多件作品当中遴选出来的。作者都是新坝镇的诗词爱好者。

        这本书10月份刚刚印出来,里面的作品是1983年以来30年的“地产”。说起这个,常征老人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他可是这本集子的副主编。

        “新坝诗词协会到今年成立30年了,我们的刊物《新坝诗词》也办了10年,和人一样,这是个大生日。”庆祝生日的内容除了一次爱好者之间讨论、一顿老年成员的集体工作餐以外,就是出了这部集子。

        翻开这本书可以发现,生活当中的各种细节都能成为这些乡间作者的素材,他们的热情可见一斑。春天到了,写“风织烟花柳色新”;听见蝉鸣,写“潜荫餐露一身清”;泰州大桥建成了,写“横空出世贯长虹”;偶有感怀,也可以写“忙于生计砚生苔”……

        虽说新坝的诗词协会已经30年了,但要谈到这种浓厚的创作氛围,还是要提到2009年立新村成立的红枫翰墨园。当年,已经从镇江古洞煤矿退休回到扬中立新村的常征,发现村里老年活动中心的牌桌上,常有老年人争得面红耳赤,他便有了办个书画展的念头,用这个换换老年人的口味。

        在村委会的支持下,红枫翰墨园办了起来,很快聚集起一批诗友。这个开了扬中村级诗社先河的组织,目前有成员17人。大家创作诗词,然后以书法的形式表现,办成了村里长年开放的展览。更让常征自豪的是,大家的作品还曾在扬中市政府的大厅里展示了半个月。

        “不断地交流、修改,一些爱好者从顺口溜开始写,一直写到格律诗。”常征说。镇政府的负责人则说,立新村诗友影响越来越大,在全镇的爱好者中掀起了创作热。现在,全镇活跃的诗词爱好者已经有40多位了。村级诗社也开始增加,除了立新村,新治村和联合村也组织起了自己的村级诗社。一个镇三个村级诗社,在扬中也没有第二个。

        如果以为这些诗友的组织活动只是老年人的自娱自乐,那就错了。2009年和2010年,新坝镇的两家企业举办了重阳节的诗词书画拍卖会。红枫翰墨园的一件作品从500元起价,拍到了1万元。他们送去的全部115件作品则一共拍到了21万元。这些资金最终交给当地民政部门用于资助困难家庭。

        孩子们也成了诗词创作的生力军。“我们已经连续4年在假期组织孩子参加活动了,带孩子们参观工厂、公园、长江大堤,回来之后谈感受,然后指导他们写诗词,省得他们一天到晚玩电脑了。”常征说。

        与爷爷辈不同,孩子们偏好现代诗。这成了新坝镇的另一个亮点。“我们的联合中心小学是全国诗词进校园先进单位,我们的新坝中心小学是全国楹联先进单位,这些孩子有时看到一副对联就能指出其中不对的地方来。”

        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新坝镇的诗词协会已经有了新的计划。在常征的办公室,一沓以二十四孝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即将送去装裱。这是一次新的展览。老人们还在商量,办一个国学讲堂,给孩子们和年轻人讲讲传统文化。“现在,有的年轻人已经提笔忘字了。”他说。(徐贤礼)

 

        蹲点记者:徐贤礼(地方新闻编辑部副主任)

        蹲点社区:扬中市新坝镇立新村

        蹲点感言:老年人都是宝

        老年人退休后写写诗词,不算难得一见的新闻,但是像新坝镇这样写得热起来成气候的,就很少了。更何况,诗词和书画的创作还有更多的作用,比如慈善捐助。对于这一点,新坝镇政府的一位负责人说得好:这样的老年人都是宝啊。

        徐贤礼

上期评议结果

读者评议团

    
 
    50% 50%
 
 老记评议团

    

     60% 40%

  读者评议团

  孙悦萌:“新市民”和“老信箱”,一对有趣的组合,在农村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惊喜地看到了“书记信箱”依然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社区工作及时到位,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在金山村集体安置后,“信箱”这个已经消失有段时间的老古董又重新焕发生机,归根结底,都是为给群众办好事!

  赵怀德:飘落一地金黄的银杏树,成排常绿的香樟树,风中舞动的绿柳,掩映在绿树丛中的老年协会,清清河道上的九曲桥……记者领着我们走进了美丽富饶的新治村。美好的宜居环境令人神往,更让人羡慕的是在这里老有所乐、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物管还是免费的。这篇报道,用朴实的语言,真实地为我们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我投一票。

  赵永芳:金山村村干部集思广益架起的连心桥值得赞扬,看了记者的报道,得知通过书记信箱为百姓解决了问题,更进一步觉得连心桥的创意很值得推广。

  老记评议团

  陈声秦:小小信箱,却牵动着村干部承上启下的“神经”:一排路灯,能照射出村干部管好物业的执着;看似村民身边不起眼的小事,更像是平静池塘里投下一颗石子,读来让人心头泛起阵阵涟漪——从村民到市民,这条路一路走来,该有多少感人的瞬间?记者下了功夫,更投入了感情,字里行间能读出对基层生活的准确体验和把握。

  徐毅:徐贤礼、沈湘伟二位老记在新闻这个行业浸淫多年,从《村里也有物业管理,还是免费的》、《新市民反映问题,仍用老信箱》这两篇稿件看,两人功力可见一斑。寒风呼啸,记者奔走在一线,将鲜活的新闻呈现给读者,着实辛苦。不过,他们的辛苦是值得的,他们将基层的新变化、新发展带回了编辑部,带到了全市读者眼前。同时,他们也将晚报的“触角”延伸到了街道各个社区里,让许多默默在基层奉献着的人们感受到来自全市人民的关注。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下面的文章会更精彩。

  王莹:新治村的免费物业管理,金山村的“书记信箱”,这两个题材,都容易写成平实的工作稿。然而,两篇稿件却很有现场感,记者走进社区,带读者去看、去听、去了解,新治村金黄的银杏树、珍惜工作的村民,金山村的26只铁壳信箱、70多张新增长椅……有如图卷展开,画面感十足,基层干部的工作,就在这些细节中展现。社区蹲点,重在一个蹲字,记者们蹲出新闻的同时,也蹲出了读者的赞扬,微博上有网友点赞,希望晚报能坚持这样贴近民生的采访作风。

 

来源:金山网 作者:  责任编辑:原晶晶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