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和峰 通讯员 姚常升
18米高,每台1100吨重。这几天,江苏鼎盛重工的码头堆场上,4台庞然大物正向江边的一艘万吨巨轮平移。对于这一技术难度颇高的装船工程,远在印尼的印韩合资项目KBS钢铁厂满心期待。下月23日,两国总统要出席钢厂落成仪式,这里运出的设备将是剪彩背景。从镇江江边到印尼海港相距数千公里,鼎盛重工的产品将由“黄水”向“蓝水”疾驰。
11月26日下午,记者在位于新民洲的鼎盛重工采访时,四台大型设备中的一台,已经装上了轴线车。再过两小时,就能运上甲板。装船总指挥赵峻介绍,这4台设备都是鼎盛最新款的卸船机,全部出口到印尼,总价近2个亿。由于时间紧,现场100多人要24小时倒班作业,本月底可装船完毕。“这次我们创新使用轴线机装船,这在省内属于第一次。”
把大型卸船机出口海外,也是鼎盛重工的新突破。而4台卸船机的生产过程,更刷新纪录。“以前我们生产这种大型卸船机,一年也就一两台。此次出口的4台设备,同时生产,总共只用5个多月。”鼎盛重工董事长王广德认为,生产效率的提升恰恰是企业发展加速的侧影,鼎盛一路走来不乏奇迹。
就在去年,鼎盛重工还处在事业谷底。这一年,企业的全年销售仅1个亿。而此前几年,年产还都在2.5亿-3亿元之间。业绩急降六成以上,王广德称此为“新生前的阵痛”。
自2007年落户新民洲以来,作为国内港机生产领域的“二把交椅”,鼎盛重工的业绩一直很稳定。“当时我们主打产品是门式起重机,很受市场欢迎。除了上海振华,行业内就属我们实力强大。”然而,就在这种“养尊处优”的日子中,鼎盛开始启动转型计划。去年初,公司更主动让出门式起重机等传统港机的市场,全力专注海工新产品的研发生产。王广德回忆,由于传统港机市场需求仍旺,当时的转型之举遭到不少董事反对。
但王广德有更深层次的考量。“门式起重机虽仍有市场,但技术含量低。近几年很多小企业相继进入这一行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无序。”王广德分析,这类传统港机产品,逐渐难以满足专业港口特别是大型海港的需求,升级换代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作为我市海工装备基地的龙头企业,鼎盛重工也有义务向海工装备领域转型。“设立海工装备基地,是镇江重要的产业布局,代表着沿江产业的转型升级方向。无论是着眼企业未来,还是为了引领产业发展,鼎盛都必须把目光从长江移向海洋。”
为了实现“蓝水计划”,鼎盛重工兴建了可调节湿度、温度的车间,造码头堆场仅地下打桩工程就花费过亿,如今每平方米可承载250吨重量……在削减传统产品同时,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卸船机、装船机、桥吊、海上浮式高效多功能转载平台等高技术含量的大型海工设备,成为研制重点。鼎盛人在业绩骤降的阵痛中,集聚了转型力量。
今年,鼎盛重工走向“蓝水”的步伐终于开始加速。上半年,企业售出3台海上浮式平台,价值3个多亿。截至目前,集团今年的产值已超过6个亿。
“鼎盛发展从来不追求规模,而更看重效益,要做精做强做特。”王广德说,在成功转向“蓝水”后,企业不仅销售规模大增,平均效益更是翻了一番。瞄准海工装备的全球市场需求,鼎盛重工前方是一片广阔“蔚蓝天地”。
原标题:鼎盛重工从专注港机到瞄准海工:忍痛转型转出广阔“蔚蓝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