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近日,一张采用石刻或木刻雕版技术,由红色油墨印刷,带有广告的“祥泰问记字号绸缎纱庄”包装纸现身。从该包装纸的印刷技术和上面的“满汉袍褂”等文字来看,应该有百年左右的历史。
这张“祥泰问记字号绸缎纱庄”广告包装纸,来自于大西路的朱先生家,它纵37.5厘米,横21厘米。纸张虽然皱了,但基本完好(右下图 晓祝 摄)。朱先生称,这张纸是他整理旧家具时,从一幅老插画的后面发现的。问了几位我市收藏界朋友,得到的意见是:“百年无废纸,信息比较丰富,不一定值钱,但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从这张包装纸上的文字内容看,这是包装纸,也是广告。在“凡遇关津尊客自行报税,本号今移西门内演军巷”的“对联”间,印有“本号开设镇江南门内范公桥下河头,专办嘉、湖细丝,逐层考选,颜色鲜明,加工定织。本机朱红局缎,各色花素、绮彩宁绸、加纬宫绸、满汉袍褂,阔窄缣丝京绉,货真价实,远近驰名。凡蒙士商赐顾者,须认明本号招牌、图记,庶不致误”字样,有圆、方篆字印章图案各一枚。左侧还印有店家的一则声明,由于字迹较小且模糊,难以辨认。
镇江的丝织品历史悠久。位于东、南门之间的范公桥(又名清风桥)一带,曾经是江绸生产的集中地。这家绸庄“祥泰问记”的名字,确实较难理解。但“专办嘉、湖细丝”、“加工定织”显然是该绸号的业务。浙江的嘉善和湖州都是丝绸的著名产地,线绉(花素)、宁绸、官纱曾被苏州织造府采为贡品,适合当时社会中上阶层宽袍大袖的服装形式。该绸号经营的“纱”应该并非棉纱,而是采用二经、三经相绞组织制织的薄绸,纬密匀称,质地轻盈。
据熟悉镇江老地名的张鹏介绍,范公桥、下河头在正东路中段,演军巷在解放路四牌楼附近,古时候都有水运的便利。相比较而言,演军巷靠近大市口一些,通过这张包装纸,可以窥见镇江商贸区的历史变迁。
(晓祝 竺捷)
相关报道:
一本书,汇总古碑上的镇江
七旬老人窦启荣近二十年收录180多件古碑拓片
本报讯 窦启荣的新书《京江遗珠——丹徒大圣寺碑拓收藏集》就要印刷了。这是今年73岁的窦老最看重的一本书,这是他用近二十年寻访镇江古碑的成果。目前该书已进入最后定稿阶段,将由江苏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左上图 竺捷 摄)。
这是镇江古碑的汇总
在镇江的收藏界,大家都知道窦启荣是出版行家。作为市职工收藏协会副会长,他印行过《万千草堂印痕》等拓片印集,分送给亲朋好友,还替职工收藏协会印行过《镇江记忆》等协会刊物。这次将要出版的《京江遗珠——丹徒大圣寺碑拓收藏集》,共收录了180多件跟镇江有关的古碑拓片,还有50多件镇江出产的“砖铭文”拓片,可谓是窦老收集碑拓的“大汇总”。
这本“大部头”所有文稿都由窦老自己撰写。他将古碑拓片部分分成六大部分,分别是匾额·楹联、题记·石刻、记事·文告、庙额·墓志、古井·栏铭,断碑拾遗。在碑的说明上,窦老也费尽心思,历数各碑拓的由来、相关佐证,尽可能地能还原历史。有些碑拓因为至今仍缺少相关资料佐证,仍有待后人进一步考证。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本书采取繁体字印刷。
古稀老人仍在访碑
上世纪九十年代,从镇江搪瓷厂退休的窦启荣,一次在建筑工地废墟里看到散落在那里的一块古石碑。感到痛心可惜的同时,他萌生出寻找收集镇江各地古石刻,传播历史文化的年头。近二十年来,他或步行,或骑自行车,走遍了镇江名山、名寺和众多村、巷,寻找古石刻。
只要在镇江发现碑刻,窦老总是尽量在第一时间赶去,而他还经常在乡间野外独自拓碑。窦启荣1988年被市文管会聘为文物保护员,是镇江市最早的业余文保员之一。这样一种不懈地坚持,缘于窦老的信念,他表示,这些碑拓虽然在荒郊野外,而他拓下来,也可以为地方文史多一类佐证。“我这么做,也算是尽了一位业余文保员的职责。”
时至今日,他的这一访碑的习惯仍然保留着。“金山铁舟海和尚塔铭”、“句容铜山玉泉禅院”,“丹徒县告示碑”,这些都是今年刚刚才拓的。
(竺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