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村:满村尽飘桂花香
万家村每户人家院子前都种着桂树 巫悦萌 摄
刚过去的10月,是咱们镇江“满城尽飘桂花香”的日子,可能还让你记忆犹新。可是昨天,走在洒满阳光的万家村乡间小道上,还能闻到隐隐飘来的桂花甜味,这种感觉可就有点让人感到惊喜了。
“你要是早一个多月来,天天让你觉得住在蜜罐子里。”听到记者夸赞这时候农村还能闻到桂花的香味,村民侯士清笑呵呵地指着家门口的桂树说,“喏,现在开得不多了,但拨开叶子,还能看到一些,我们这里每户门口都种桂树。”
听他这么一说,记者才注意到,万家村的这条乡间小道,右边是一个池塘,左边是村民自建的两层小楼。
在院门外的空地上,齐整地栽种着一米多高的桂树。拨开绿油油的叶子,还能看到零星的几朵米黄色的小花。
不过这时的桂花早已经不起折腾,稍一用力,就扑簌扑簌地往下掉。
“一般在农村,如果家门口有点空地,不都用来种菜吗?万家村又不是专门种植苗木的,怎么种了这么多桂树?”
面对记者的疑问,侯士清喝了一口茶,想了一会儿说,大概还在2000年的时候,万家村的模样和现在完全是两个样。“那个时候,村里还没有一条水泥路或者柏油路,全部都是泥土路,一到雨雪天,泥水溅得裤子上到处都是,特别是夏天梅雨天,下几个小时的暴雨,感觉整个村子都要泡在水里了。”
道路泥泞,村民进出高一脚低一脚;路面狭窄,一辆板车都很难穿过;环境脏乱,生活垃圾四处乱扔……
说起之前的生活环境,侯士清的老伴周正芳直摇头,“那时候还没有村庄环境整治这一说,我们村里自己决定要把环境改善好,大家住得才舒服。”
搞好村里的绿化,这也是村民讨论后的结果。“后来大家投票,决定种桂花树。”侯士清说,为了省钱,村里面专门到苏州,以十几元一株的价格,买回来上百株桂花苗。
“苗木刚买回来的时候,只有四五十厘米高,也就比竹竿粗一点。现在长得这么好,几百块钱一株也买不到。”侯士清比划着说。
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村里面环境越来越好,每到初秋桂花开放的时候,很多邻村的人都爱来串门,回去的时候还会带一包桂花走,“家里面做酒酿汤圆,放几颗桂花,闻起来香,吃起来更香。”周正芳说。
“我们村的绿化,放到哪里都是数一数二的,早上锻炼的话,我们家门口就是一个小公园,空气质量好得不得了。”对于现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侯士清骄傲地说。(记者 巫悦萌)
蹲点记者:巫悦萌(经济民生部记者)
蹲点社区:句容市华阳镇万家村
蹲点感言:用心去发现乡村的美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在描写农村环境的古诗词中,这首一直是我比较偏爱的,山清水秀、绿色漫野,自成一方幽静的天地。
这两天在采访过程中,我看到新农村许多闪光的地方。也许对于乡村来说,从来都不缺乏美,缺少的只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份闲适的心情。巫悦萌
车灯企业产值翻番的“秘诀”
亿诺公司生产车间 范海罡 摄
昨天早晨8点半,其他企业才刚上班,而江苏亿诺车辆部件有限公司的办公区已经格外忙碌。刚刚通读了一遍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主要精神的总经理程葛军,拿起了手边一个损坏的车灯光学元件,与研发人员共同讨论着方案。
“这个透镜组有些问题,这批大众汽车的订单马上就要批量生产了,可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出错,我和研发组只好昼夜奋斗、解决难题了。”程葛军一口气喝下一杯浓咖啡,清了清嗓子,“我们做企业的,也要看看中央的决策部署,那样才能保证企业发展不走偏,科技研发不掉队。”
37岁的程葛军在30岁那年创办了亿诺公司。起初,亿诺还只是一个加工组装车灯原件的小厂,创办亿诺的第一年,公司的年产值连100万元都不到。
因为长期处于加工组装的阶段,产品也比较单一,公司的订单一直不多,而汽车的飞速发展使企业对车灯的要求越来越高。
面对这么好的发展机遇,程葛军的亿诺却因为造不出更符合车商要求的车灯元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瓶颈。
“两年前,在全公司都面临困难的时候,我决定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进行科技转型。”程葛军说,通过引进国外的专家定期来培训的方式培养起了自己的研发队伍,进行了自动化管理和自动化运作等革新后,才领着公司重上正轨。
有一个例子,程葛军印象极深。
两年前,公司正处科技转型期间,当时亿诺正在争取长城汽车的车灯光学元件供应商,与亿诺竞争的是一家法国的全球500强公司。选送样品时,因为技术上的缺陷,亿诺输掉了那场竞争。
程葛军当时就不服气:“回到公司我立马就请了欧洲的专家,没日没夜研究两个月,终于解决了产品缺陷,最后从法国人的手中重新抢回了订单。”
“今年,企业年产值超过6000万元没有大问题,这可比转型前翻了三番了。”程葛军说:“现在我们是多家车灯厂商的长期供应商,长城汽车90%的车型上都是我们的产品。只要沿着科技研发这条路走,我很有信心成为国内同行业的民营企业中的领军企业。”
程葛军说:“以前,外界总认为我们丹阳的车灯制造业造出来的都是伪劣的、仿冒的产品,不少汽车厂家还将我们丹阳的车灯企业列入黑名单,我们只要出去谈生意,汽车厂商听到我们是丹阳来的,都会将我们拒之门外,我们公司的科技转型成功改变了外界对丹阳车灯企业的看法,我也希望通过我们公司,为整个丹阳的车灯制造业带来正能量。”
(范海罡)
蹲点记者:范海罡(新闻策划部记者)
蹲点社区:丹阳市新桥镇
蹲点感言:烧旺科技“火”,很能“御寒”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其实有不少新桥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都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转型。因为预测到汽车车灯即将迎来大变革和大洗牌,新桥镇的企业提前做好了准备,为应对发展潮流,纷纷进行了科技转型。
其实,科技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新桥镇的车灯制造业通过科技创新打破了制约发展的瓶颈。对很多其他企业而言,新桥企业的实例或许很有借鉴意义:把科技这把“火”烧旺,很能“御寒”。范海罡
上期评议结果
读者评议团
64% 36%
老记评议团
60% 40%
范海罡 巫悦萌
读者评议团
鲍六志:《“城里有的,我们也有”》稿件通过新旧对比,生动的勾画出新桥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衣食住行“升级换代”,今非昔比,精神面貌“脱胎换骨”。
徐润福:《 杨家巷村,每年都有新变化》从居住环境、日常出行、生活设施、养老保障等方面,表现杨家巷村的喜人变化。字里行间透露出村民的满足感、自豪感、幸福感。
鲍德宏:新桥乡人健康,琴棋舞蹈美又忙;丰衣食度时光,老有所依有人养;出门行不着慌,汽车送保逛商场;衣食住教医养,农村变城非梦想。
赵怀德: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记者采写句容华阳镇和丹阳新桥镇在城乡一体化方面的探索、成绩和经验,非常及时,让我们看到了令人向往的新农村的美好前景。
老记评议团
陈声秦:“新农村,新气象。”两位蹲点的年轻记者从现场发回的报道,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下农村生活的新鲜气息。无论是新桥镇敬老院里的声声二胡,还是城中村改造后的杨家巷村整洁的环境,都让人读来眼前一亮——久违了的“接足地气”的农村报道,这就是记者的作用:让读者看到许许多多离身边既近又远的新闻故事。
沈湘伟:如果两名蹲点记者没有经过事先约定,那么这两篇社区蹲点报道可谓“巧合多多”,不仅都是反映新农村的变化,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且在文章结构、叙述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都有类似之处。两篇报道在描写上都较为细致具体,生活改善的涉及面也较多,字里行间也体现出生活的改善带来了人们生活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两篇报道同吹“和谐风”,多少有点太“圆满”,如能通过一些新农村发展之中必然会产生的新旧观念的冲突,以及生活方式改变过程中的焦点问题,通过解决矛盾、提升认识、促进更好发展来切入,以点带面,则更彰显报道的感染力。
李明明:昨天的两篇文章粗看有点“碰题”,都是描述了新时期农村的喜人变化,不管无意还是有心,正与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统筹城乡发展精神契合,“农村包围城市”,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乡村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两位年轻记者,范海罡侧重细处入手,主要是倾听一个新闻人物的娓娓道来;而巫悦萌则是散点透视,通过几个新闻人物的采访,异曲同工,勾勒摹画出新农村的美丽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