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民生

握一把扫帚,见证家乡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3-11-12 08:51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沙经弟在清扫路面。范海罡 摄

        金山网讯 一场冷雨过后,凌晨5点,路灯下的丹阳新桥镇金桥村,南环南路鲜见人迹。这时,过路人看到最多的,会是一群身穿橘黄色马甲、头戴橘黄色帽子的人。他们用手中的扫帚,打理自己的村庄。

        借着灯光走近他们才会发现,这是一群鬓发花白的人。季才英老人今年62岁了。在这支20人的“专业保洁队”里,她属于“中生代”,因为大多数人都年过六旬,最大的已经65岁。她已经为村里保洁7年了。

        这7年,越来越让土生土长的季才英觉得,自己是总面积7.8平方公里的金桥村的“美容师”。“以前村里大多数是石子路、泥路,下一场雨,从家门口到主路上,又湿又滑,一些地势较低的路面还总被淹。那时候扫地,只能硬着头,扫不了几十米就是一身汗,而且身上全是泥点子。”她说,“但你看今天,也是刚下过雨,一点问题都没有了。毕竟村里基本都铺上了水泥路,扫起来方便。现在,扫干净全村的路,4个小时基本就够了。”

        与季才英比,65岁的沙经弟更是“元老”——她已经在木桥村到八字桥村这段大约2公里的路面,来回清扫了12年。瘦弱,让她与手中一人高的扫帚很不协调。

        “这扫帚多重啊?”

        “我这是新扫帚,7斤多重吧,扫旧了的会轻一点。”

        “这么重,您扫得动吗?”

        “刚开始肯定是举不动,不过适应两个月就没问题了,你看我的肌肉,不比男同志差吧!”说着,老人绷紧胳膊。

        除了肌肉,扫帚还给她留下了另一个印迹——十指根部的老茧。但即便这样,她还是很开心,扫起地来也很快,一把大扫帚就像身体的一部分。

        沙经弟和季才英都说自己生活工作得很舒心,这不仅是因为村里道路改建后更好扫了,也因为她们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最终的获益者。用季才英的话说,“全村的房屋外墙都粉过了,小河沟、废水塘也不脏了,公厕、生活垃圾等也有固定点了,绿化和健身广场比原来更多了”。于是,沙经弟说了句:“在街上扫地就和给自己家打扫一样。要不是天冷叶子落多了,我们的工作还要更轻松。毕竟现在村民素质也高了,没人乱扔塑料袋、废纸什么的了。”

        当然,令她们舒心的理由还有一个:工资逐年在提高。

        “前年我们每月工资是600元,去年涨到800元,今年已经900元了。加上土地流转后拿的‘分红’、退休工资,一年也有两三万的收入。”季才英说:“别的不敢说,就觉得自己能用劳动换报酬,换村民出门后不摔倒、不吃灰,我就很开心。”

        (范海罡)

来源:金山网 作者:  责任编辑:唐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