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后,岗坡地成了生态园
土地流转后建成的生态园 施静静 摄
金山网讯 平山村的四平山脚下,坐落着一座生态园。园内种植着8000多株红豆杉,石楠、紫薇、红花继木等近20个品种的苗木点缀其间。上有一排排的葡萄,下有一垄垄的茶树。生态园还养猪,年出栏600余头。因为有沼气治理系统,猪粪“变废为宝”,基本满足园内用电,还为苗木提供了无公害的有机肥料。此外,园内还开挖了20亩的鱼塘,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阳光大棚。
昨天,当记者走进生态园时,怎么也想不到,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接近荒废的岗坡地。“这一片土地以农民的自留地为主,但很少有人种植,即使种,也是种一些玉米、黄豆,或是自家吃的蔬菜,经济效益很低。”平山村农业工作负责人朱连根说。
2008年年初,平山村村委会牵头,在邵家组农户和刘家组村民朱新颖之间扮演起了“经纪人”,引导邵家组农户把闲置的、经济效益不高的土地流转出去,“租赁”给准备大规模发展生态养殖业的土地承租户朱新颖。
“土地流转的提议得到了超过90%农户的支持。”朱连根介绍说,根据自愿流转、有偿流转的原则,130多户农户共租出了130多亩土地,农户获得了每年每亩600元到1200元不等的补偿款。
邵家组村民袁春梅的4亩5分田也在流转之列。原先种玉米和黄豆,每亩收益也就300多元,一年忙下来,总收益不超过1400元。而如今从土地里解放出来的袁春梅,光土地的租金收入每年就有2900元。“土地租出去以后,人也轻松了,钱也多了。”袁春梅说。
除了土地的租金收入,以前务农的袁春梅现在是生态园的季节工,春夏两季做采茶和葡萄采摘的工作。“一年也就干100来天的活,能挣七八千元钱呢!”听得出,袁春梅对现在的收入很是满意。
朱新颖告诉记者,生态园雇用了不少流转土地的农民。常年在生态园维护苗木的有三四个人,工资每月1800元;春夏两季,茶叶和葡萄上市时,是用人的高峰期,最多有近30个人在生态园里干活,每天工资六七十元。
“土地流转一方面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朱连根说,6年间,邵家组陆续又有近30户农户加入土地流转的行列,目前生态园的占地面积已达到了180余亩。
(记者 施静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