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靓 本报记者 司马珂
改革开放以来,润州区民生改善的步伐越跨越大,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再奋力迈向现代化,巨大的历史飞跃在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能得到有力的印证。
老百姓一天天殷实起来的钱袋子,是民生幸福最好的注释。2012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70元,与2005年的12146元相比,增长了近1.5倍。特别是近五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速超过了10%。
手有余粮,心中不慌;腰包鼓起来,消费才旺盛。老百姓的消费从“能省则省”到“想花就花”,从“吃饱穿暖”到“追求精神享受”,人们的吃穿住行娱等消费理念也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2008年,润州区人均居住消费达到了1293元,同比增长31.7%;金银珠宝、美容美发类等商品和服务消费人均达到541元,同比增长35.4%;而2010年,家庭的健康投资和保健品支出则同比增长了36.9%,达到了1005元,活得更有生活质量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2012年,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支出迅猛增长,人均达到了2525元,同比增长32%,在这项支出中,旅游成为许多市民娱乐休闲的重要选择;而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则达到924元,手有闲钱,人们更愿意投资一些金银珠宝进行保值增值。
数字虽然抽象,但它的背后是百姓更富足的幸福生活。大批渔民洗脚上岸,进企业工作,盖起小洋楼;一大批农民摆脱土地束缚,变成新市民,创业就业,发家致富……随着润州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润州人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润州区委书记王冬生说,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始终是区委、区政府工作的重点,逐渐富裕起来的区财政逐年增加投入,用真金白银为基层群众编织更为结实的“保障伞”。
扩大就业,固民之本。为了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润州区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失业人群提供职业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为创业者提供税费减免政策和小额政府贴息的贷款,竭尽全力支持市民就业。据了解,仅今年,区人社部门就相继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2013”大型招聘会、送岗位进安置小区等主题活动。截至目前,全区共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462户,提供就业再就业政策咨询1800人次,组织召开招聘会7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11人。
“2008年至今,我们街道有198人获得了1280万元的小额贷款。”和平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高静说:“从本世纪初,失业人员超过30%,现在就业率已达到99.9%,基本消灭零就业家庭。”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历来是老百姓关心的焦点问题。2009年全市医疗改革再启程,润州区以此为契机,加大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医疗服务救助制度,全区已经实现医保全覆盖,而且实现了新农合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转轨。
从2009年开始,全区投入3.5亿元,新建、改建和扩建了7个医疗卫生服务中心、10个卫生服务站以及疾控大楼和妇幼保健所。
区卫生局局长于卫东掰着手指算了一笔经济账,“目前,医保缴费比例是个人负担140元,财政负担260元,仅这一项财政一年要掏出1000多万元。2012年,居民最高报销总额达到了19.9万元。目前统计,全区医疗报销比例是80%,明年将提升到85%,新增5个点,全部由区财政投入,将增投3000万元至5000万元。”
家就住在红星桃花园的拆迁安置户陈大国说,从家里到黎明社区医院只要几步路,看病方便,而且便宜,大医院开药要掏50%,社区只要掏10%。黎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病房的下转病人也享受到了这样的优惠。据该中心负责人栾立敏介绍,“大医院一个病人康复期一天的均次费用至少800元左右,而联合病房的病人只需要400元”。
200余万元的廉租房租赁补贴投入,让贫者有其屋;70%的失地农民由农保转为城保,按月领退休金;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惠泽市民……从一项项举措中间,在一笔笔不断增加的财政投入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把越来越坚固的“保障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