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自编自演自导精彩的小丹剧、情景剧、小品,从排练到搭台、配乐、化妆全部自己“搞定”;他们,行走在全镇的每个村落,给村民送上精彩的戏曲大餐;他们,义务演出,无私奉献……他们就是丹阳市延陵镇文化艺术团的100多名文化志愿者。
大雨里,群众热情终生难忘
“还记得2011年9月发生在松卜村的那一幕,原定于当天下午的演出,因为天气突变,下起了大雨,估摸着村民们不会来看了,没想到大家依旧早早地来了,撑着伞站在大雨里等待演出开场……”回忆那一幕,延陵文化艺术团团长潘才秀心里仍热乎乎的,71岁的他是一名文艺爱好者,也是当地大名鼎鼎的“民星”。
潘才秀说,艺术团经常“送戏下乡”,每到一处,都受到村民热烈欢迎,大家都会提前带上板凳过来听戏、看节目。他声音有些激动地向记者讲述前年那场雨中演出,群众的热情让演员们特别感动,个个情绪高涨,冒着大雨,把每个节目演绎得激情飞扬、酣畅淋漓,每个节目都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喝彩。
潘才秀说,自己做文艺志愿者、组织文艺志愿者活动,其中不仅仅因为个人对艺术的热爱,更重要的是群众那一双双渴盼的眼神,坚定了自己和团员们的信心。
田野上,梦想在这里放飞
当记者走近这群文艺志愿者时,都被他们对文艺事业的热爱、执著、不怕吃苦的精神所感染。他们中有退休工人、普通农民、刚毕业的大学生、企业老板等,为了爱好和追求,他们放弃休息,挤出时间参与排练和演出。
52岁的谭兆虎在团队中身兼多职:剧本创作、现场乐手、灯光音响等。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他先后创作了反映家庭伦理观念的小丹剧《七月大》、情景丹剧《望仙盼母》、反映农村老年人生活新风尚的《开心的老顽固》等,备受村民喜爱。谈及分文报酬都没有、还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付出是否值得时,他说,为农民奉献文化大餐是自己的梦想,现在一直朝着这个梦想努力,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情景丹剧《望仙盼母》反映的是董永和七仙女的儿子想念妈妈的故事,我参与这部剧演出了几十次,每次演出,台下的群众都非常激动,思绪完全走进了剧中人物的命运。”41岁的潘淑萍经营着镇上一家超市,还在上学时,她就热爱文艺,一直是班上的文艺委员,工作后无缘文艺事业,可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镇上的文艺志愿者团队,她一下被吸引住了,“镇政府非常重视我们这个团体,还请来市里的老师给我们排练,我也从一个懵懂的门外汉,变成一个经常上台表演的‘兼职演员’了。”她笑着说,自己和队友们已经先后多次参加民间文化节、乡镇大舞台等文艺比赛,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歌声中,民间文艺绵延传承
延陵镇党委书记陈海虹介绍,延陵镇历史文化悠久,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民间文艺。2008年起,投资700万元的镇文体中心竣工并全面对外开放,占地面积9000多平方米,是一个集影视演出、辅导培训、图书阅览、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文体中心的建成,为文化艺术团的文艺志愿者们排练、演出提供了平台和场地。
目前,延陵镇上,传承和活跃着遍及镇村的马灯、抬阁、舞龙、舞狮、荡湖船、腰鼓、秧歌、花担、花轿、铜鼓等民间文艺队伍共计40多支,文艺志愿者4000多人,这些文艺骨干常年活跃在农村基层,为广大农民奉献了一台台丰富多彩的乡土文艺节目,有力地推动了全镇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在延陵,近几年来开展的《九龙飞舞·万鼓竞响》《民间艺术·魅力延陵》《精神家园·放飞梦想》民间文化艺术节等以及连续六届的麦溪元宵灯会、连续九届的柳茹贡氏文化节等民间文艺展示和行街表演活动,万人空巷,热闹非凡,吸引了无数镇村居民参与,让大家尽享饕餮文化大餐。2012年,艳玲文化艺术团先后获得丹阳市和镇江市优秀文艺团队。
“正是有了这群文艺志愿者,才让延陵民间文艺走在发展的春天里。”陈海虹说。
(记者 王景曙 胡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