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包俊鹏(右)和合作伙伴在鸡舍里收鸡蛋。2011年6月起,京口区共青团农场红旗村的大学生村官包俊鹏和当地14户农民共同投资70万元人民币,成立京口区新民洲兴民绿色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饲养蛋鸡的创业之路。
人人都有一个“就业梦”:向往公平的就业环境,有一份好工作,有稳定的收入、基本的社会保障,受人尊重……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它与百姓息息相关。
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的新期待,镇江在行动。镇江市人社局坚持不懈,提供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公平的就业环境、更良好的就业技能、更合理的就业结构,以及更和谐的劳动关系……新的就业路线图越发清晰,具有镇江特色的更高质量就业路开启新征程。
城乡统筹,
就业优先惠民生
今年2月底,一场全市联动农村转移就业大型招聘会在丹徒、丹阳、扬中等辖市区同步举行,吸引了3万余名农村劳动力进场找“饭碗”。40多岁的丹徒区三山农民丁鑫在招聘会上转了转,他看到待遇比往年好,希望能定个单位,“只要上起班来,生活条件都会好起来的”。而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则期盼能找个相对体面的工作,学电子商务的朱晓华心目中的合适岗位“专业对口,能见世面,能实现自我价值,将来能有更大的发展前途”。
像丁鑫、朱晓华这样的农村劳动力,他们现在也和城市人一样,享受着充分就业带来的便利实惠。这一切源于镇江人社部门始终坚持的就业优先发展战略,通过统筹城乡、文化引领、技能培训、市场调节、和谐共建等措施,开辟出镇江就业工作的一番新天地:全面提升城乡就业质量和水平,推动更高质量就业,建设充分就业市。
统筹城乡,推进平等就业。在镇江,“城乡一体”始终作为推动实现社会平等就业的根本途径,统一政策体系,建立同等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奖补扶持政策,实现城乡就业资金统一预算、管理和使用,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机会均等。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全市已有74%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有了工资性收入。2012年全市共使用就业创业资金2.29亿元,增长11.2%,惠及城乡劳动者16万人。通过就业援助促进就业,使困难家庭和零就业家庭也能共享发展的成果。特困家庭和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关乎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相关单位对他们不离不弃,施以援手。就业见习、岗位对接、创业帮扶等8项举措相继推出,确保每名毕业生有2次以上就业机会,镇江籍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5.5%。
公益性岗位开发计划全面启动实施,将公益性岗位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全年公益性岗位安置434名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等人员就业。我市连续91个月保持城乡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丹徒区是镇江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区域之一,丹徒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坦言,现在区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基本已实现,但由于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不高,转移质量还不太理想,就业层次确实有待提高。为了让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掌握技能就业,我市出台并推行农村劳动力获证奖补政策。去年一年培训农村劳动力达4.5万人,6300多名农村劳动力享受职业技能鉴定奖补517万元。与此同时,全面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及时公布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促进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他们有了一定技能,我们就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相对好,收入高,稳定一点的单位”。
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快马加鞭,目前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已能全部进入村和社区。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就业e图”打点成功,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直达到村的“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还配备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625人,不管是农民还是市民,都可在村、社区等了解招工、培训等信息,就近满足他们的就业需求。
如今,镇江的城乡劳动者享受着同样的就业机会,正在描绘充分就业市的美好蓝图。镇江就业之树结出累累硕果:镇江就业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去年7月,镇江市人社局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就业工作综合考评全省第三,连续11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量质并举,就业质量大提升
小微企业、规模民营企业、高新企业等专场招聘每周都轮流开办,每逢周六,综合招聘会又如期在苏南人力资源市场举办,想找工作的城乡劳动者都习惯到现场看看,寻找心目中更好的工作。除了这些传统的招聘方式,便捷的网络招聘也正成为主流的招聘方式之一,任何人只要轻点鼠标,便可在网上求职。
求职方式的多元化只是镇江就业质量提升的一个缩影。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镇江人就业质量明显提升。
近年来,我市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镇江人的就业机会更多了。2012年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总量达到191.6万人,比2003年增加51.1万人,年均增加5.11万人,劳动力参与率保持在75%以上。
调查显示,2003年至2012年的10年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5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稳定控制在3.5%以内,处于全省较低水平。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维持在1.5万人以下。而城镇就业人员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占全市就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从2003年的34.3%上升到2012年的47.0%。
在就业机会增加的同时,职工的荷包越来越鼓,保障能力越来越强。镇江推进企业职工收入倍增计划,加强企业职工工资调控管理,定期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和劳动力市场价位,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及时调整企业工资最低标准,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提高低收入劳动者收入。从今年7月1日起,我市最低工资标准再次上调。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年底前,丹阳、句容、扬中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将历经“两级跳”,各辖市最低工资标准类别提高到一类地区标准,让更多职工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一项调查显示,2003年至2012年,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1.35万元增长到4.26万元,年均增长14.73%。
随着镇江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劳动者撑起的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保护伞更让全体城乡劳动者受益。截至2012年末,我市城乡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98.6%;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9.5%;其他险种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达98%以上。
手上有活,就业不难。“随着我市航空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它们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确实比以往更高了。”镇江技师学院院长冷耀明明显感受到正在发生的变化,他深有感触地说,传统企业对职业技术工人要求相对不高,有人都要,而这些新兴高科技企业因为需要开发新产品,对求职者的技术素养要求更高。我市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开始实施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计划,在全省建成了较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全市拥有技职校16所,各类培训机构61个,形成了企业、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基本格局。现在,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543人,他们的劳动者技能显著提升,就业的质量也相应提高。
镇江就业环境也更优了,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起来,就业保障不断加强,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不断增强,年均投入就业创业资金增幅达10%以上。2003年以来,全市共实际使用就业创业资金13.9亿元,惠及城乡劳动者150万人次。按照人力资源市场“新三化”建设要求,镇江基本建成有形与无形、实体与虚拟、本地与外地市场载体相结合的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2010年苏南人力资源市场建成启用,开场以来进场企业提供岗位48.9万个(次)。
让劳动者有尊严地体面就业,镇江一直在探索。企业用工逐步规范,用工制度不断完善。我市积极构建协调、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在全国首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标准化建设”,被国家标准委确定为“国家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评价规范服务标准化示范区”。截至2012年末,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89%,50人以上已建工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覆盖率达95%,全市评价认定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工业园)达237户。与此同时,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和示范仲裁院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建有劳动监察示范网格612个,劳动关系动态监控示范点14个,每年发布网格警示信息达2500多条。我市已建成省级示范仲裁院4个,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结案率、调解结案率分别达99%、87%,有效维护了劳资双方合法权益。
今天的镇江,就业正在走一条“量”与“质”协同发展之路。分管就业工作的市人社局副局长蒋更俊深有体会地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叠加、城镇就业压力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交织的基本状况难以改变,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压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前提,就是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就业规模,以此推进就业“量”与“质”的共同发展,互促共进,良性互动,最终提高就业质量,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转型升级, 追求更高质量就业
镇江市创业帮扶“3+1”工作人员日前为沈国顺、朱小英夫妇即将开业的面馆送去面馆的卫生许可证以及消毒柜。我市今年开展了创业帮扶“3+1”行动,即由1名人社部门党员干部、1名基层平台工作人员和1名创业成功者,共同结对帮扶100户有创业愿望的居民实现创业。
从党的十六大“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到十七大报告“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再到十八大提出“推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就业理念不断发展创新。
顺应着理念的变化,镇江就业工作经历了就业比较充分、更加充分,到现在的更高质量就业的新变化。市人社局局长秦双林表示,就业已不仅仅是解决生存问题,更高质量的就业包含了人们劳动环境改善、劳动工资提高、劳动时间合理、劳动安全保障等重要的幸福、体面因素,就业的内涵变化折射出社会的进步。
市人社部门认识到,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个共识是:更高质量的就业从宏观层面看,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这就要求镇江在就业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还要注重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随着近年来全市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等措施逐步实施,为推进更高质量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与更高质量就业的要求相比,镇江还存在一些差距。劳动者就业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难题,它导致了“就业难”和“招工难”长期存在。而劳动者需要更多提高就业能力的机会,我市的就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合理化。同时,镇江的产业规模不大,对人才的集聚能力与苏南发达地区相比不够强,镇江更高质量就业需要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
镇江呼唤更高质量就业,探索一条符合发展实际的特色之路。秦双林表示,镇江将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坚持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为公平、更高层次的就业。
未来镇江更高质量就业的总体目标已定,将以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四大行动计划”和“民生幸福工程”建设要求,紧紧围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总目标,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转变就业增长方式,着力调整优化就业结构,着力构建稳定就业、素质就业、平等就业、体面就业、创业就业“五位一体”就业新格局。
为实现这个目标,镇江提出突出注重四大原则:
——坚持既重规模、又重质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就业工作的重心已从侧重于扩大就业规模向扩规模、提质量并重转变。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既需要政府让利于民,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劳动力市场,提供均等化、高质量、高效率的基本保障和服务,也需要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
——坚持政策支持、市场导向。进一步总结、充实、完善现有政策措施,同时尊重市场规律,通过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大技术创新、加强内部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就业质量。
——坚持立足实际、循序渐进。就业质量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也不能滞后于经济发展。
镇江更高质量就业的发展蓝图更加清晰:到2015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3.5%以内;扶持创业3万人,创业带动就业1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万人。各类就业创业培训30万人;主要险种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3万人以上,每万名劳动力中拥有高技能人才达600人;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8%以上,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92%以上,企业职工薪酬实现倍增。
六大行动,镇江绘出路线图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关乎民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圆梦关键要靠全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挥洒汗水。镇江人社部门绘出具体实施路线图,重点采取扩大就业、推动创业、提升能力、提高薪酬以及和谐劳动关系等举措,推进“六大行动”。
就业增长行动,城乡充分就业
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在总体布局上体现“就业增长优先”,在财政安排上体现“就业投入优先”,在目标考核上体现“就业目标优先”,实现“就业型增长”。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积极就业政策,充分释放政策潜能。
进一步简化程序,优化流程;强化资金使用效应,让资金惠及更多劳动者的就业需要;进一步健全就业政策效果评估机制。
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我市目前就业质量提升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小微企业,因此提高就业质量的核心就在于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稳定和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需要切实为小微企业减负,为它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如通过减免税费、贷款支持、技术支持、市场服务、法律咨询等多种措施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帮助小微企业拓展经营领域和发展空间。
实施创业拓展行动,提升就业质量
实施创业升级计划。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创新创业行动计划,以项目化管理为抓手,全面提升创业质量和层次。重点开展创建“江苏省创业促进工作示范单位(示范岗)、江苏省创业型县市创建、大企业与小企业产品配套标兵、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标兵等活动,丰富和提升“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品质,建设最具活力的创业示范城市。
实施创业能力提升计划和创业载体完善计划。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资源,进一步完善各类创业基地,提高创业载体建设的企业入驻率,提升创业载体建设层次,着力打造一批创业示范园、示范区,积极引导创业向园区集中、向优势产业链靠拢。
采取以奖代补等激励举措,发展一批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完善一批创业实训基地,提高一批创业示范园,淘汰一批孵化功能弱、入驻率低的创业载体,从整体上提升创业载体功能和入驻率。
实施能力提升行动,稳定就业岗位
实施就业技能培训计划。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发挥技工院校技能培训的主渠道作用,力争使每一个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完善培训补贴政策,扩大免费培训范围,重点对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等实行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就业导向性培训,储备职业技能人才。
实施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和紧缺型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加快推进镇江技师学院异地迁建和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考试基地)建设,构建多元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成长平台。并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发挥优秀高技能人才示范带动作用。争取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2万名以上,力争到2015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15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拥有高技能人才达600人。
实施服务创新行动,公平就业机会
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建设标准化。加快城乡就业政策、制度的一体化进程,推动城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信息化。重点推进基层平台机构名称、服务规范、工作流程、应用软件、服务标识“五统一”,完善体制机制,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提升基层就业服务效率和水平。积极探索建立公共就业服务绩效管理办法,再造服务流程,优化服务方式,积极开展“一对一”个性服务、“一柜式”专项服务,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新水平,让劳动者享受均等的就业机会。加快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开展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功能建设星级评估,完善全市“就业e图”,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建设品牌化。全面推进全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场所)功能建设星级评估工作”,着力打造公共职介服务品牌,发挥星级市场示范和引导作用,提升全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水平;到2015年底,各辖市区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场所)达到三星以上。
实施薪酬倍增行动,和谐劳动关系
落实企业职工薪酬倍增计划。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职工工资随企业经济效益变化而调整的正常增长机制。适时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力争到2015年全市范围内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类别全部达到省一类标准。加强企业职工工资调控管理,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全市企业年工资增长基准线不低于12%,并推进企业工资协商制度“全覆盖”。
创新劳动关系协调管理,完善城乡一体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改革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拓展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制度覆盖范围,推动被征地农民进“城保”,开辟外来务工人员和引进人才等外来人员社保“绿色通道”,逐步将在镇就业的外国人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
实施绩效考核行动,实现质量就业
研究建立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充分借鉴国外或先进城市的经验和模式,建立多层维度、符合我市实际的就业质量核心指标,真正反映我市就业质量的状况。
同时,探索建立就业质量绩效考核办法,确保推进更高质量就业目标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