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不太爱用言辞来表达自己感受的男人,但在同事眼中,他的眼睛会说话。
这是一个不太懂生活长期待在手术室里的男人,但在患者眼中,他的技术能救命。
就是这样一个男人,非科班出身,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三甲医院骨科一把手、学科带头人的男人,从医43年来,用一双手改变了无数患者的命运,用一颗心带出了一支专业医护团队。但即便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依旧很难在网络上搜索出关于他的些许“宣传痕迹”。
这种情形的发生,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他副手的评价:“他很低调,只喜欢在潜心静修中淬炼本领。”
这个男人就是章洪喜,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主任。
工作时长 12小时×313天
“媒体记者想见章主任,肯定比患者要难很多。”包括市一院骨科副主任袁即山、骨科护士长真启云、骨科医师樊晓晨在内,章洪喜身边的这些同事都半开玩笑地说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全科人都知道,章主任是个低调的人。当然,最核心的原因,是他太忙了。”
太忙是多忙?同事们给章洪喜去年的工作列出了这样一条数学公式:12小时×313天=章洪喜工作时长。“这只是保守计算后的平均值。如果不是最近两三年随着年岁增长导致他必须每周休息一天,那公式里要乘上的天数就是365天。每天7-9台手术是家常便饭,多的时候要十几台,最长的一次是早晨8点开始,一直做到第二天凌晨3:40。”袁即山说。
早上8点前来到医院,半小时后进入手术室,开始手术。中午抽个手术的间歇吃午饭喝点水,然后继续做手术。这种比机器还要精准的轮回,每天重复,渐渐的,科室里的医生护士每当看到章洪喜那双被消毒水洗过无数次的手时,都会开玩笑说“章主任平时难得能晒到太阳,对他来说,晒太阳是很奢侈的享受”。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一个从1994年就是开始主持全科工作的科室负责人,干吗要把自己逼成这样呢?
“这已经是他的习惯了。他常对我们小年轻说,‘该我们做的,就必须做好、做干净,做到不后悔’。”樊晓晨说,“每天看到这样一个年近六旬的人连轴转,承担着平常两个人的工作量,我们敬佩之余,还有心疼。”
提携后生 只有做好现在,才能拥有将来
谈到这位尊长,樊晓晨套用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来评价: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是主任提携我们后生的思路,自己担起重责,带着我们前行”;
“‘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是主任真实的生活状态,有时候我们下班了,下了手术台的他还在翻查资料、记录病案”;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是主任用实际行动对我们人生道路的指引,提醒我们只有做好现在,才能拥有更好的将来,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
“他不是神仙,也不是圣人。他也会承认‘累呢’。就是因为这样,他才更真实,更鲜活。”袁即山进入章洪喜的团队后,这种印象逐日加深。
最大的快乐 尽自己的能力减轻患者痛苦
“委屈终究是会有的,如今医患关系被扭曲也是现实。不过既然当了医生, 就要把患者健康放在第一位,每位医生都学过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不也这么说么。”这是交流中章洪喜一次性说得最长的一段话。
与希波克拉底对骨骼、关节颇多研究一样,章洪喜以自己高超的医术,肩负起了生命的重量。
与希波克拉底在危难时刻放下宫廷御医的身段赶赴疫情灾区一样,章洪喜的足迹也留在了唐山、汶川、安康等当时非常需要一流医学人才的地方。
“这很容易理解,他们受灾了,需要我们。”回忆过去43年的种种,章洪喜的话淡定又透着一股执著,“一个人一旦爱上所从事的事业,他就能从事业的奋斗和成功中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减轻患者的痛苦,就是我的满足和快乐!”
他的追求 做个对得起患者的好医生
人总是会老去,但人们各自掌握的技能不该随之消亡。主持全科工作后,章洪喜带队伍的责任重大。
这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了攻克断指、断肢再植技术难关,不分昼夜进行动物实验的男人,始终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团队走在骨科医学技术的前沿。在他“哪怕晚上8点下了手术台也会完成一次全科查房读片”的实际行动引领下,市一院骨科最近10多年在医疗、科研和教学方面又一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每年,这个科室会收治超过800位患者,完成700例以上的手术,而以创伤外科、关节镜与关节外科、脊柱外科、显微外科为主要发展方向的骨科各亚专业,已经处于领先水平。作为镇江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还在已经很少的“术外时间”里参加医疗事故鉴定、劳动能力鉴定,热心参与各类社会公益事业。
“我只追求做一个好医生,对得起患者,对得起病人,对得起自己一生。”章洪喜这句充满力量的话,或许是他对自己最佳的解读——做一个潜心静修中淬炼本领的男人。
(记者 崔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