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要闻

海内孤本《襄阳郡志》现身陕西
原由镇江人赵渊甫收藏,其后人盼望古籍“回乡”

发布时间:2013-09-11 09:5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赵渊甫的个人半身像

 
 赵渊甫和两个儿子的合影

         镇江人赵渊甫积微室所藏的海内孤本《襄阳郡志》,近期被其后人发现,收藏于陕西省图书馆。而陕西省图书馆由于馆藏了海内孤本《襄阳郡志》在内的7部珍本,被批准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赵渊甫究竟是何人?他的积微室藏书到底是如何到了陕西省图书馆的?《襄阳郡志》又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记者采访了赵渊甫的后人、原市实验高中教师赵怀德。

        记者  沙艳秋

         历史

        赵渊甫曾投身辛亥革命

        赵怀德告诉记者,其祖父赵渊甫出生于清朝光绪年间,卒于民国时期,终年40岁。小时候,家中的厅堂里曾挂着赵渊甫的大幅照片,照片中的赵渊甫身穿军服,手执指挥刀,正气凛然。

        赵怀德向记者展示了家中保存下来的两张赵渊甫的相片。一张是赵渊甫的个人半身像,一张是他和两个年幼儿子的合影。

        赵渊甫的个人照片是经过装帧的,上面有如皋沙元炳题写的《金缕曲·题赵渊甫影》:“满面英灵气。有平生、撑肠拄腹,五千文字。读破诗书兼读律,打叠通何再世。奈举目、河山都异。论语为薪玄覆瓿,莽乾坤、那有经生事。拚笔砚,永焚弃。无端插脚淮南市。尽销磨、关符野,堠官亭吏。鄂渚风烟回首处,梦里惊魂尚悸。祇剩得、须眉如此。汉上题襟襟上酒,这斑斑、认是铜仙泪。还一笑,买新醉。”其后还有这样的文字:“壬子冬渊甫来长如皋警务,于是始识渊甫……”

        赵怀德告诉记者,赵渊甫于辛亥革命次年(1912年)到如皋任如皋县警佐,这首词的作者沙元炳,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被推举为如皋县民政长,因此与赵渊甫是同僚。

        1913年沙元炳又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长,但他坚辞不就。随后,他担任了如皋县水利会会长,清丈局局长和款产处主任等职,并主持总纂了《如皋县志》,有《志熙堂诗文集》传世。他的这首词既赞扬了赵渊甫才智、为人,又概括介绍了他投身辛亥革命的经历。

        赵渊甫年幼时曾在大港天香阁,同赵伯先一起读私塾,师从赵伯先之父。赵渊甫和赵伯先成年后依旧交往甚密。赵怀德曾听家人说过这样一件事:一次,赵伯先返乡来看望赵渊甫,见他正在吃红枣汤,并且慢条斯理地剥着枣皮,便说:“你是文人,有兴致慢慢地吃红枣,我是武人,早晨就吃两个鸡蛋。”说完两人相视哈哈大笑。

        赵渊甫当年曾到过淮南、鄂渚等地,鄂渚即鄂州。按时间推算,当时正是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之时。

        有史料记载:在广州运筹黄花岗起义时赵伯先派人携款到苏、鄂、湘、浙、赣等长江流域各省联系党人,筹建机关,发动新军,组织力量,为响应广州起义做好一切准备。赵怀德认为,祖父赵渊甫辗转鄂渚,是执行赵伯先的任务。

        焦急

        藏书被抢走辗转到西安

        正如赵伯先所说,赵渊甫虽然积极参加革命,但他仍然是一个文人,读书、藏书是他的爱好。他将自己的藏书称为“积微室藏书”。

        赵怀德告诉记者,他幼时曾在家中的书房里见过12只长、宽、高均在1米左右的书箱,书箱的正面刻着5个篆体绿色大字:积微室藏书。“书箱里的藏书小孩是没有资格翻看的,父亲在世时,钥匙由他掌管。家中常常有客人和他切磋文章之事,偶尔也会打开书箱查看一些资料。父亲去世后,母亲只在每年夏天按照父亲的嘱咐,打开书箱,把书一本本拿出来,晒一晒,吹一吹,然后放进一些不知是什么制成的防霉防虫的草药。”

        书箱里究竟藏着什么书呢?这在赵怀德的心中一直是个谜。赵怀德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大哥比他年长10岁,赵怀德的父亲去世时,赵怀德的大哥才16岁,关于藏书的事儿,只有他略知一二。赵怀德曾听大哥说,积微室藏书原本共为60只一模一样的大书箱,是其祖父赵渊甫一生的心血。赵怀德所见到的12只书箱是赵渊甫病重回故里后,托人运回来的。还有48只书箱本来在如皋,现在下落不明。

        “祖父有三房太太,三太太一直留在如皋看护藏书。大哥说,父亲在世时,有一次,赵启騄(大港人,民国时期曾任江苏省民政厅厅长),在乔木山子禠公墓对面的一个小庙里,摆了一桌酒宴请父亲。两人喝得正酣时,他向父亲提出了一个要求:把祖父在如皋的藏书全部转让给他。父亲婉言拒绝了。然而时隔不久,如皋的祖母就派人来报信说,赵启騄带着军队把48只书箱抢走了。父亲焦急万分,可当时赵启騄是个有权势的大人物,父亲也奈何不得他。三祖母急得生了场大病,不久就离世了。”

        祖父赵渊甫的藏书,又怎么会被陕西省图书馆收藏呢?赵怀德研究了赵启騄的生平后,作出了这样的推测:西安事变后,顾祝同任西北行营主任,聘任赵启騄任参谋长。在此期间,赵启騄与中共驻西安机构接触较多,因与刘伯承有旧,对中共方面多有协助。蒋介石发觉后,革其职而终未再用。抗战初,赵启騄闲居西安。他可能就在这时候把赵渊甫在如皋的藏书又辗转运到了西安。

        “1964年,赵启騄在北京病故。这些藏书是否是他生前捐赠给陕西省图书馆的,就不得而知了。但我们还是万分感激陕西省图书馆,因为他们很好地保存了这些书,并在祖父众多的藏书中发现了《襄阳郡志》这一极具价值的海内孤本。”赵怀德说。

         期盼

        《襄阳郡志》何时回“家乡”?

        《襄阳郡志》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书呢?《稀见地方志提要》中这样介绍:明张恒纂。恒,襄阳县人,国子监生。按此志为恒纂成于天顺三年,湖广按察司副使余杭沈庆为之校正,知府元亮,襄阳知县李仪为之刻行。其书凡四卷,卷第一,本府、县治、疆域、城池、里至、山川、坊廓、乡镇、土产、贡赋、风俗、形势、户口;卷第二,学校、廨舍、坛场、铺舍、寺观、祠庙、桥梁、古迹、陵墓、台榭、书院、津渡、岩洞;卷第三,园池、井泉、陂堰、景物、名宦、科举、岁贡、烈妇、仙释、杂志;卷第四,文、诗、歌,共三十九门。虽无纲统目,而纲要不遗,视明修志书之繁芜失实者,相距殊远也。此书原为丹徒赵渊甫所藏,书后有近人罗振常题记谓:“渊甫藏有明天顺本张恒纂《襄阳郡志》。案《千顷堂书目》载《襄阳府志》有四,独无此本。黄氏襄泉藏明人志书及千种,而襄阳旧志皆万历修,此本竟未见,相见传本之少,洵可珍矣。”

        陕西省图书馆古籍部姜妮所撰《陕西省图书馆的善本古籍》一文,也印证了《襄阳郡志》的珍贵度。文中有这样的内容:……善本库虽已正式成立,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时馆内善本书仍未完全集中存放。如婴庵阁善本书放在南院后东库普通线装书内,赵氏库善本书(丹徒赵渊甫积微室藏书)和方志库善本书混杂在普通线装书中。……2008年3月1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部),陕西省有13部古籍入选,其中,陕西省图书馆有6部。这6部古籍为:……《【天顺】重刊襄阳郡志》四卷,(明)张恒纂修,明天顺李人仪刻本……2008年10月18日,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成立,挂牌于陕西省图书馆。

        同时,《建国后善本书资料辑录E》中载有《华商报2008年10月19日讯》:“……据悉,2007年,在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中,我省共有13部古籍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陕西省图书馆馆藏中的7部入选,而省图书馆也被批准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7部古籍中一部《襄阳郡志》最为珍贵。……这部书讲述了明朝时期湖北襄阳的情况,一共四卷,据悉,这可能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一套。据说这部书是明代张恒纂修,但这本书传世极少,且古今书目中概无记录,堪称海内孤本。”

        “我祖父是镇江丹徒人,他为什么要收藏一本《襄阳郡志》?他是因为什么原因得到这本《襄阳郡志》的?我推测,极可能是他辗转鄂渚,执行赵伯先的任务时得到了这本书,并且最终保存了下来。”赵怀德说,由于藏于镇江的12只书箱中的书均已付之一炬,他和兄长姐姐们一直在四方打听。而之前意外发现收藏于陕西省图书馆,则缘于一次巧合。

        “我曾在360注册了一个个人图书馆,当时用了‘积微室’做馆名。有一次,我一时记不清密码了,想打开个人图书馆,就输入‘积微室’在百度搜索。结果‘积微室’三个红字夹在一段文字中跳了出来,仔细一看原来是:‘襄阳郡志四卷明天顺刊本,钤有陆氏时化,丹徒赵氏积微室等藏印(陕西省图书馆藏)’。我喜出望外,急忙点开了网页,再一次进行确认。”赵怀德告诉记者,后来他又与陕西省图书馆进行了确认,“他们欢迎我们去看,不过只能看影印本了。我和哥哥姐姐们其实还挺感谢赵启騄的,因为他给祖父的藏书找了个极好的归宿。”

        如今,赵怀德和他的哥哥姐姐们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说起积微室藏书,他们说,作为赵渊甫的后人,他们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亲眼目睹祖父的藏书,以告慰九泉之下的先人,而海内孤本《襄阳郡志》若能回到镇江市图书馆抑或江苏省图书馆,那就更令人欣慰了。     

来源:金山网 作者:  责任编辑:原晶晶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