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民生

田间“啄木鸟”,忙并快乐着
——跟随植保员田头“捉虫”

发布时间:2013-09-06 09:2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植保员在田间“捉虫”
 

植保员清理灯下昆虫  
本版摄影 余海 习斌
 

    细雨濛濛,立时便有了一番秋意。

        一眼望去,绿油油的稻田似乎没有边际。没膝的稻秆已开始抽穗,不到两个月,便是收获的季节了。

        “褐飞虱长翅!”“灰飞虱若虫!”冒着雨,站在稻田里,植保员们一边忙着“捉虫”,一边嘴里大声汇报着“战果”。田埂上,有人拿着“记载表”,将“战果”逐一记录下来。

        此情,此景,对我们来说,不能完全用“新鲜”来形容,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遥远”——那是一种没有丝毫生活体验的陌生感。

        于是,我们的体验,便在这份遥远的“距离感”中,开始了。

        田头捉虫,家伙行头真不少

        一块田捉一次虫,要花半个多小时

        驱车赶到丹阳云阳镇留雁村,看了看表,9时不到。

        在约定地点等了几分钟,一辆黄色的福特嘉年华开了过来。开车的是丹阳植保站站长洪素娣,一位很干练利索的中年女性。

        下车后,洪素娣顾不上和我们多打招呼,便第一时间全副武装起来——全身穿上厚厚的防雨服,然后套上高筒雨靴。

        这一刻,感觉她很像个战士,即将奔赴一线的战士。

        简单寒暄几句,我们跟随着洪素娣,来到路边的一块稻田。洪素娣说,这块田是一户岳姓村民的,也是植保站的“试验田”。

        试验田?也许是看出了我们的疑惑,洪素娣解释说,其实,就是用来监测各类虫害数据的“样本田”。

        雨点很密,撑着伞走在湿滑的田垄间,两边都是小水沟,我们很是小心翼翼。洪素娣的步点格外矫健,走不多远,就将我们甩出了好远。

        稻田里,洪素娣的同事们早已到位。“前段时间气温高,我们每天早晨6点就出门了。最近气温下降了,我们7点多也就到了田里。”原本还以为过来的时间比较早,听了洪素娣的这番话,我们实在有点不好意思。原来,我们赶到这里时,他们已经工作了快两个小时,转移好几个“战场”了!

        干眼看着他们在田里“捉虫”,我们却只能作壁上观,一丝一毫也帮不上忙——这是不折不扣的技术活,心有余而力不足,真真急死人!

        “捉虫”的是植保站蒋锁琴等几位师傅,站在田里,稻秆几乎没过了他们的大腿。除了穿着防雨服、套着胶鞋,他们每个人都戴了顶草帽。为什么戴草帽?这下雨天戴草帽可不是为了遮阳,而是为了替手中的面盆挡住雨水。

        说起来,“捉虫”的过程蛮有意思。只见蒋锁琴猫下腰,几乎整个人的身形都埋进了稻田,一手拿着面盆,一手在稻秆中一阵拨弄。不一会儿,直起腰拿出面盆来的时候,盆里已经是密密麻麻的各种虫子了——当然,还有一些蜘蛛。

        “这是纵卷叶螟,这是稻飞虱……”蒋锁琴介绍得特别详细,只不过,对于这些个体很小、长相差不多的小虫子,凭肉眼,我们实在看不出来,区别到底在哪儿。“呵呵,这蜘蛛可不是害虫,相反,还是益虫呢,农田里蜘蛛越多,说明这田长得越好!”有这回事?真没听说过,真是无处不学问!

        田埂上站着的是记录员吴玉平,他手里拿着几张《水稻系统田飞虱消长记载表》。蒋锁琴他们一边清点手中面盆里“战利品”的数量,一边向吴玉平及时“报告”,吴玉平便一一登记在案。粗算下来,一块田里捉一次虫,就要花半个多小时。

        清理昆虫,一眼就能辨雌雄

        捉完虫,他们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我们每周至少下田两趟,多的时候四趟,每次要花三四个小时,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去!现在水稻正处在抽穗扬花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我们最近加密了到田头的次数。”同事们捉虫,洪素娣一边和我们介绍,一边忙着手中的活儿,一刻也没有闲着。

        “看,这就是纵卷叶螟!”顺着洪素娣的声音,我们看了过去,只见一根稻叶上,停歇着一只小小的褐色昆虫。如果不是洪素娣的提醒,我们根本不会想到,这么不起眼的家伙,就是植保员嘴里一再提到的纵卷叶螟。

        “别小看它,它的威力挺大。通过啃食叶片,它能让叶绿素消失,从而无法形成光合作用。”洪素娣说着话时,又拿起一根稻叶,指着上面的一个肉眼几乎无法看清的小白点说:“注意没有,这个小点就是纵卷叶螟的虫卵!”

        天哪,就这么小的小点,也能明察秋毫,真是神了!

        雨下得更密了,田里更加湿滑。虽然撑着伞,在田埂上走了一阵子,我们感觉腿有点沉。看来,这植保员的活计,不仅考验技术,考验眼力,同时也在考验体力。

        稻田的田垄两侧,分别有个铁制的“大家伙”,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洪素娣指着左边的一个说,这是“黑光灯”,通过光控,每天傍晚五六点就能照明,各种具有趋光性的虫子会被吸引过来,全部成为这台仪器的“囊中之物”。至于右边那台,叫“孢子捕捉仪”,是用来捕杀病菌的。

        “黑光灯”下面有个大柜子,打开柜门,里面有4只红口袋,每只口袋里,几乎都装满了昆虫——都是前天晚上在“黑光灯”的诱惑下,“自投罗网”的家伙。将这些昆虫分装进几只塑料袋,在田地随机取了一些稻秆样本,这次的田头“捉虫”行动,终于告一段落了。

        轻轻松了口气,回到植保站,已经快11点了。原本以为大家一天的工作基本结束,该休整休整了。没想到,我们的想法大错特错,对他们来说,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至少还有三样事等着他们:清理稻秆样本,清理灯下昆虫,整理虫害数据……

        不要小看这三件事,没有哪一件是能轻易完成的。就拿清理稻秆样本来说,洪素娣和同事们每人搬张小凳,坐在办公楼下的院子里,每根稻叶逐一“过堂”。他们惊人的眼力,实在令人叹服。他们不仅能识别出稻叶上的虫卵,甚至连虫卵处于早期、中期,还是晚期,都能甄别出来。

        识别虫卵的生长时段,这有意义吗?“当然有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定虫害发展过程,指导农户安全用药。”洪素娣这样解释我们的疑问。

        至于清理灯下昆虫,就更让人“叹为观止”了。这些所谓的“灯下昆虫”,就是那台“黑光灯”捕捉的。吴玉平一边清点,一边做着记录。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小小的纵卷叶螟,吴玉平竟然连雌、雄都能一眼分辨出来。“这没什么奇怪的,我们干这行的都会。”吴玉平觉得没什么,但我们心里仍然充满了敬佩,虽然也知道可能是隔行如隔山的原因。

        监测虫害,让米袋子更环保

        每天的工作看似枯燥地重复,他们热爱并快乐着

        张玉琴从事植保工作整整30年,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年纪有点大,眼睛老花了,田间捉虫需要眼力,也就干不来了。于是,同事们工作的时候,张玉琴便做些取样、记录的事情。

        30年的光阴,掰掰手指数一数,得有多少个春秋冬夏?每一天的日子看似枯燥地重复,但张玉琴热爱,并快乐着。

        在张玉琴的字典里,对于很多字眼,都有着特别的感受。如“暑天”,尽管6点就下田,三个小时下来,整个人最后仍会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又如这样的“雨天”,尽管套着防雨服,戴着草帽,穿着高筒雨靴,但里面贴身穿的衣服,不多久还是会湿漉漉的,穿在身上格外不舒服。“闹肚子,肠胃不舒服,对我们来说,是常事。”

        似乎只是一晃眼,洪素娣来植保站也已18年了。当年从扬大农学院毕业后,她便和这份风里来、雨里去的职业结了缘。如今植保站共有6名工作人员,他们和洪素娣一样,因为当初共同的梦想,如今共同的责任,走到了一起。

        “不要小看了我们的工作,这可是农户农活的‘晴雨表’啊!”洪素娣说,通过每周对病虫害的不间断监测,以及对监测数据的分析统计,他们会根据病虫害的实时情况,通过短信、公告等各种形式,向农户发出“防治信息”,指导农户适量、科学地使用农药,既保证作物生长,又要控制农药含量。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有效避免滥施农药现象,让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更“绿色”。

        听到这里,我们对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更多了份刮目相看。

        丹阳共有53万亩水稻。每年从6月开始,洪素娣和她的同事们会奔波在丹阳的各个乡镇,监测着水稻病虫害。而从10月开始,他们又将转入小麦病虫害防治阶段。每一年似乎都是这样的机械重复,但每一天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而具有挑战的,于是一路走来,我们的耳边,总是能响起他们阵阵的欢声笑语,在雨后绿莹莹的田野上,传出很远……

        傍晚5时半,我们在办公室,收到一份统计数据:9月5日灯下虫量,纵卷叶螟69只,褐飞虱23只,大螟2只,二化螟2只……我们知道,辛苦了一天的他们,这时候,或许真正到了该收工的时候了。

 

守住平淡也是美

 

        洪素娣开着她那辆黄色嘉年华自如地穿行在农田间,那感觉与行驶在闹市街头并无二样。穿着全套工作服及高筒雨靴的她,以及她的伙伴们,在初秋的稻田里,用丹阳话快速地报着捉到的虫子或者虫卵,利落地取样,也许是跟植物打交道的多,他们给人的感觉很单纯,很明朗。

        对很多市民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职业。陌生到,似乎连“植保员”这个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但谁又能说,我们的生活离得了他们的付出?

        当前食品安全警钟长鸣,各类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这些坚守在广大农村,坚守在基层一线的植保员们,真正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用自己的付出,为我们筑起了一道食品安全之墙。只有掌握病虫害的现状和规律,合理科学地使用农药,才能避免滥施农药之害,才能避免那些“农药之殇”。

        他们的工作是如此平淡。每一天都忙忙碌碌。在近乎封闭的空间里,日复一日干着属于自己的分内事,本本分分,默默无闻。在当前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守得这份平淡,需要一份内心的平静。这是他们让人钦佩的地方。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群可能并不在少数。在灯红酒绿,车来车往之中,我们往往很容易忽视他们的存在。但他们,却是城市正常运转最牢固的“基石”。不管我们在意或是不在意,他们每天的日子,就在这样的平淡与琐碎中,实现着同样光彩的人生价值。

来源:金山网 作者:  责任编辑:原晶晶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