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民生

醇醇醋香,流水线上酿出来
在江苏恒顺体验制醋技艺

发布时间:2013-09-05 10:11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手工翻醅。

翻醅机。

本版摄影 徐祝平 沈春来

  城以醋名。在镇江,醋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不仅在吃上时不忘,就连城市的宣传语也不忘来一句“镇江,一座美得让您吃‘醋’的城市”。

  我曾经跑过恒顺,见证过恒顺当年在上交所敲锣上市的精彩一幕,也在醋文化博物馆走马观花地了解过制醋的过程。但心中却始终有一个遗憾,就是从未深入到制醋生产一线,看看镇江香醋如何酿造出来。这回,带着几分好奇,我走进恒顺,体验制醋工如何将粮食点化为香醋。

  转身搭快车:流水线酿醋一气呵成

  扁担箩筐、芦席大缸,这是老作坊制醋的家当。当年的制醋工,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

  8月22日上午,我走进江苏恒顺醋业股份公司,这些昔日的物件不见了,看到的是现代化的管道和机械。“现在我们在流水线上酿醋!”制醋工们颇为自豪。

  接近制醋车间,便隐隐闻到一股醋香。制醋车间是恒顺生产主导产品——香醋的核心车间,车间主任乔贵清是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制醋技能大师。“粮食原料从这个车间将变为生醋,然后经过后期的加工处理,镇江香醋便成了”。

  乔贵清到恒顺已31年,当年的制醋工翻的是大缸,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恒顺开始技术改造,尝试从手工作坊模式转身现代化流水线生产。他全程参与,以罐代缸、以池代缸、固态分层发酵……古老的食醋酿制搭上现代化大生产的快车。

  镇江香醋的酿制技艺有制酒、制醅、淋醋3个关键工序,大小40多道工序。乔贵清告诉我,在制醋车间,粮食到生醋的转变,至少需要60天的时间。

  从古至今,酿醋都是靠师傅口授和行为传承,上了现代化流水线,传统技艺会不会因此被弃之一边?乔贵清笑道,流水线生产实际上就是将传统技艺分割成一道道机械化工序,每道工序都有电脑实施控制。制醋工不再是高强度的体力活,他们可以借助机器模仿以前的操作动作,大幅提高工效,适应大规模工业生产。同时,“恒顺保留了部分关键工序的手工操作,延用的是传统酿造工艺”。

  制酒是制醋的首道关键工序。来到制酒班,一股酒香迎面袭来。制酒班班长仇勇给我普及了一下酿酒的基础知识,制酒就是在煮熟的糯米饭中加入自制的特种麦曲为发酵剂,使之糖化和酒化,酿出优质酒液。

  过去用的是大缸制酒,需要手工操作,各工序之间不能有效衔接。而现在,班组里遍布各种管道、储罐和机器。仇勇说,现在从除尘粉碎到蒸煮糖化,可以连续生产,一气呵成。

  眼前10个硕大的发酵罐整齐地挺立着,抬头仰望,每个足有10米高,一罐便可容纳300多吨酒液。旁边一位师傅正在运输一包包货物。仇勇打开一包,里面是麦曲。他问:“你知道恒顺的醋为何风味独特?”他一指,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加入了这些麦曲,它能增加醋的风味口感”。

  这是真功夫:用手测温比温度计还灵

  蓝色的汗衫裤头,制醅班班长韩坤忠穿的是标准工作服,从业30年的他,是位制醋老把式。他带着我体验制醋最核心的醋酸发酵(即制醅)环节,“这里将决定香醋产量和质量”。

  醋味渐浓。我随韩师傅乘电梯直上4楼,体验恒顺制醅工序中独特“固态分层发酵”工艺。

  200多米长的车间,二三十个水泥池静卧着,有的正在发酵,有的正在放酒液,还有的虚席以待……每个水泥池池长10米、宽1.5米,从四楼到三楼,共有108个这样的水泥池。

  开始投料了,制醋工将一包包麸皮和大糠倒入池中,打来笼头,泵酒。酒味开始弥漫,酒液从制酒班缓缓流淌而来,与麸皮、大糠亲密接触,融为一体。

  韩坤忠告诉我,机械的搅拌将它们拌成固态,接下来就是关键的接种了。“在菌种选择和培养上,仍然采用的是传统方式”。

  接种的醋酸菌并未特意培养,而是抓取旁边池中正在发酵的醅料,放入新池中。就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利用,菌种一代代地传承,它们传递着镇江香醋独特风味的特殊信息。醋酸菌经过20多天的生长繁殖,产生系列生化反应,生成醋酸、氨基酸等系列酸、鲜、香的物质。

  醋酸菌发酵决定着制醅的成败,一点都不能马虎,必须进行菌种扩培。如何知道扩培的效果?韩师傅坦言:“不靠高科技的仪器,简单地说就是眼看手摸鼻子闻,靠手测温度,用鼻闻味道,用眼看颜色。”

  每天一早,翻醅之前,制醋工都要用手检查一下,看是否发酵正常。这最考验制醋工的功底了。温度细微的变化,以及醋香轻微的差异,都逃不过制醋工的火眼金睛。韩师傅一边说,一边示范。我学着他的样子,手往醅料里一插,顿时感受到醋醅的热度,同时一股醋香味钻入鼻子。他用手一测:“正常!”

  通过翻醅机和抓斗机械化的翻身,菌种一点点向深处扩展。过去手工操作时一个人翻两个池子,用上恒顺专利的翻醅机,一个人便能翻9个池子,大大节省了人工。难怪在车间看不到以前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机械虽好,但也有缺陷,菌种的扩培需要传统手工操作。原来这些菌种开始时放置在池子的中间呈条状分布,传统的耙子此时有了用武之地,它们将菌种往旁边带动,交叉翻动,扩大接种范围。

  学着韩师傅的样子,我拿起一把耙子翻起来,双手不停地来回翻动。他告诉我,别看这简单,其实里面大有学问,动作的轻重,翻层的深浅都有说法。“重了就过了,轻了则扩培的效果不能最大化”。

  翻了一会,感觉手有点吃力了,满身是汗。因为在制醅楼层,没有空调、电扇,只靠敞开的窗户自然通风。因此即使在大夏天,制醋工也只能委屈自己,在没有通风设备的车间干活。韩师傅说,醋酸发酵常温下41-43℃最好。“其实夏天制醋最不利,气温高,池中的酒精挥发量大,还有就是易受杂菌感染”。

  就这样,菌种逐步扩展,一层层,直到“露底”,也就是满池子都有菌种了,大功即将告成。在此过程中,菌种产生醋酸,醋酸味也越来越重。经过20天左右,一池的醋醅终于达到要求,开始下料,封醅。

  “一旦开工,365天一天都不能停,春节也不例外,需要有人来照顾菌种,让它们健康成长。”韩坤忠说。

  一代代传承:传统技艺焕发青春

  制醋车间一楼的淋醋班组,醋味愈发浓烈。通过管道,醋醅直接输送到淋醋池。淋醋池深而大,一个池子里的醋醅上盖着一层薄膜,一些白色的盐覆盖在四周。韩坤忠解释,这是为了杀菌和隔断空气,让相关物质在内部生长,达到增香增脂的效果。

  另一个淋醋池则已开始用自制米色加水浸泡,放淋出生醋。再经过滤、煎煮等工艺便可存储,最终形成“醋香浓郁、醇香突出、酸味柔和、香而微甜”的风味。

  闻着醋香,我问,大家都传,在恒顺,生病的少?韩师傅哈哈一笑:“天天闻着醋香,最起码感冒的少了。”

  虽然实现了现代化流水线生产,但传统酿醋技术仍然可见,而且都是核心技术。掌握这一传统技艺的制醋工便是单位的宝贝,也是每位年轻制醋工的理想。乔贵清说,过去徒弟跟师傅学习,要想掌握好核心的食醋酿制技艺,至少需要三年时间。现在,一个工人熟悉一道工序的机械操作,也许三个月就可以胜任了。传统手工技艺面临流水线的挑战。他坦言,传统手艺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掌握的,现在基本入行要二三年。而对于一些高手而言,除了勤奋,还要有悟性。通过5年的实践积累,才能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制醋工。

  作为制醋技能大师,乔贵清对制醋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微生物在大自然这个魔术师的手中,非常微妙。菌群的形成,内外部环境如温度湿度,甚至大气的洁净度等都会与香醋风味有关。在手工翻醅时,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改变菌种的生长环境,如手法过重,有可能遏制发酵的进程。一名顶尖的制醋工必须静心感受酿造的奥妙,发酵到了什么程度,每个阶段都散发特定气息,需要制醋工观察感受,与之对话。

  “其实酿醋是醋酸菌、氧气、养料、水分、温度等系统工程,每个批次,由于环境、时间的不同,它们的酿制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乔贵清说,这靠的是制醋工的经验和悟性,机器也无能为力。

  传统酿造技艺需要传承,但现代化流水线也让制醋工的岗位相对固定,年轻的一代制醋工要掌握传统酿造手艺并不容易。乔贵清技能大师工作室应运而生,上个月刚刚成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承担起“技术创新、专心攻关、热心带徒、悉心传授”的重任,采用名师带徒的形式,让有经验的制醋师傅传授制醋的3个核心工艺,并实行轮岗,让传统工艺一代代传承下去,后继有人。乔贵清自己已带徒十多个,通过系统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帮带,选择年轻好学的,重点培养,让传统技艺一直传承下去。

传承的魅力

        镇江香醋为何有如此魅力?在现代化工业流水线上,那些传统的酿醋技艺是否能够传承下去?恒顺给出了答案。

        作为中国最大的食醋生产企业,恒顺成功地采用固态分层发酵等独特的酿造技艺,在我国酿醋行业里独树一帜,走出了一条创新与传承融合之路。

        创新,是将传统的生产技艺发扬光大。通过现代化流水线,改革工艺流程,发明模仿人工的机器,恒顺迅速突破手工作坊的制约,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过去一个工人年产醋8-10吨,现在则达到400多吨!恒顺从传统的小作坊模式,迈上现代化流水线生产的快车道,一举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国内制醋企业首个上市公司。

        伴随着流水线生产,传统的酿造技艺并未抛弃。通过传承,恒顺香醋延续着古老技术中的精华,个性鲜明,从而在现代化标准生产中,保留自己的一份独特风味。同时,在文化层面,恒顺香醋传统酿制技艺早已融入镇江的地方文化,成为镇江不可缺少的城市名片,也成为一个城市的独特记忆。

        创新与传承并不矛盾,两者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益。今天,我们需要这样的融合。

来源:金山网 作者:  责任编辑:原晶晶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