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让梦想照进山里孩子的心灵

发布时间:2013-09-04 09:5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宁夏南部的西吉县是世界上“最不宜人居”的地区之一,暑假里江苏大学6个学院的11名大学生来到这里,开始了为期近一个月的“爱暖西吉”支教活动——

 
 美术课

课外英语课

        临近开学,即将要升入初一学习的刘胜花却一脸愁容。前一阵子突如其来的一场冰雹砸毁了家里的土房子,全家人只能蜗居在政府发的救济帐篷里,地里的庄稼也受损严重,为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父亲打算让她中断学业,去外面打工。她远在三千里之外的“老师”——江苏大学文法学院大二学生鲁倩得知后,迅即打电话给胜花的父亲,给他“摆事实讲道理”,听到他语气缓和后,心里才踏实了。

        刘胜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沙沟乡的一名学生。地处宁夏南部的西吉,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土地贫瘠,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今年暑假,江苏大学 “爱暖西吉”支教协会的志愿者来到这里,包括鲁倩在内的11名大学生在这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支教活动。

        本版撰文  张明平  本版摄影  石玉成

        困难,挡不住支教的热情

        4间砖房,一堵泥墙,一个铁筐加木板支起个篮球架,坑洼不平的100多平方米的“操场”……暑假里,当笔者随江大能动学院党委副书记石祥看望支教志愿者,来到地处深山坳里的沙沟乡甘沟村小学时,呈现在眼前的景象多少让人有些意外。接待我们的马荣老师是学校唯一的老师,回族人,今年38岁,黑黑瘦瘦,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得多。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所校长兼教师的“一个人的学校”,还算不上学校,只是个“办学点”。

        4间砖房的左手第二间是志愿者的临时住所。马荣老师说,遵照当地习俗,男生可分散到村民家里去住,而女生只能住在学校里。在腾出的一间教室里,笔者看到,与其说是宿舍,不如说是杂物间,里面堆满了志愿者们大包小包的行李和带来的各种教学用品,只是在房间的一角搭了两张床。所谓床,也是门板和从羊圈里淘来的木板,铺层稻草,再铺上褥子。最初的几天晚上,同学们经常被散发出的膻味和不时爬出来的虫子惊醒。久而久之,这些平素胆小的女生变得很“淡定”了,从被子里摸出一只昆虫再不大惊小怪,用她们的话说,“默默地摸出来,扔掉!”

        交流中,笔者看见来自能动学院的男生张弘穿着凉鞋,脚上黑乎乎的,一问,原来来了十多天从没洗过脚。“在这里脚基本是‘免洗’的。”张弘说,这里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水。生活用水靠汇集雨水,吃的水要每隔一段时间去镇上的集中供水点拉。第一天,同学们没有洗漱,湿巾随便擦了擦就睡了。此后的近一个月时间里,大家都是“惜水如油”,就连一向爱美的女生洗脸基本靠湿纸巾,6个女生一天的生活用水只有一脸盆,洗头洗澡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了。就连原本准备的书法课,考虑到洗毛笔废水,也退而改成了硬笔书法。“极度盼望十天半个月一次进城洗澡,甚至情愿在山路上颠簸两三个小时。”难怪,被同学们唤作“星哥”的带队老师张星因为接我们前一天在县城的宾馆里“大洗”了一次,让志愿者同学“羡慕嫉妒恨”。

        大山,隔不断求知的渴望

        “村里到乡里要翻过一座大山,山路崎岖,要走一两个小时,太小的孩子去不了,只有在这上完一二年级后才能去乡里上学。”马荣说,正是不忍心看着孩子们到了年龄不能上学读书,高中毕业不久,他就从爷爷手里接过了教鞭,迄今已18个春秋,“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有从这里出去的孩子考上大学。”目前,学校除了22个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外,还有一个学前班,总共23人,因为只有一个老师,所以平时都采用复式班教学。

        尽管是暑假,但听说有大学生要来支教,远近几个村庄的孩子都纷纷赶来报名,从学前班到即将升初三的,从五六岁到十七八岁,总共有近50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来之前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把学生分成三组,幼儿园到二年级一组,三年级到六年级一组,初中一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第二次带队来支教的张星老师说,因为只有一间教室,大家就轮流在室内室外上课,一组在室内,另外两组就只能在屋前和屋后。

        “本以为暑假来支教,会影响孩子们玩乐休息,没想到刚到就被感动到了。”支教协会负责同学王文龙说,起初的两天大家忙着做开课前的准备,竟有不少孩子天天来学校转悠,问哪天开课。每天早上8点半上课,许多小朋友不到7点就守在教室门口等着开门了。“孩子们尽管基础比较薄弱,但学习都很努力,非常刻苦。”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听得特别专注,如饥似渴的眼神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离家近的孩子放学后一直待到天快黑才走。

        甘沟村所在的地区是回民聚居地,在那里一户人家两三个、甚至五六个孩子很正常,孩子们也过早地承担起了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责任。“10岁的孩子就会生火做饭,每天5点半下课后就要赶回家里做晚饭,等父母从田里回来。”志愿者方金明说,平时上课5岁的小朋友还要照顾3岁的妹妹。支教期间,常有孩子在课堂上被家长喊回家干农活去了,“离开教室时,那种留恋、无奈的目光,让人不舍和心痛。”

        充实,忙碌和感动交织

        尽管凭平时的知识储备,教孩子们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每一节课,志愿者们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教给他们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养成好的习惯和方法。”方金明说,为此,大家从最基本的握笔姿势教起,在教学中穿插了许多有趣的内容,在英语课中编排“喜羊羊与灰太狼”话剧,开设小朋友们喜欢的绘画、音乐课,针对小孩子好动、容易开小差的特点,组织“齐心协力”绑腿跑、跳大绳、齐动手拼中国地图等活动,让他们领会纪律、团结的概念。

        支教生活是艰苦的,但并不乏味,志愿者们的内心不时被一些感动充盈着。山里的孩子淳朴而又热情,没几天都争着邀请老师去家里做客,一开始大家都找各种理由拒绝,后来有的孩子趁老师去家访的时候,硬是“逼”着志愿者在家里吃饭。“馓子,麻花,荞麦圈等等,一大堆,这可是他们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的东西。”鲁倩清晰地记得,去刘胜花家做客,能干的胜花和面、擀皮、剁馅、包饺子,约莫一个小时,就端上了美味可口的饺子,“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湖南大学研究生夏荣平,是这次中途参与进来的 “编外”志愿者。2011年夏天,作为江苏大学“爱暖西吉”的支教队员,小夏在西吉呆了不到一周,那儿的孩子就成了她心头一直的牵挂。今年6月底,偶然的机会听说母校的学弟学妹要去西吉,她异常兴奋,当即便决定加入队伍。“到的那天晚上已经9点多,完全黑了,但以前教过的几个孩子在村口一直等着,一下车就亲切地挽着手,问这问那,帮拿东西。”夏荣平语气中难掩感动。大部队走后,她特地又在那多待了3天,“走的时候,不少孩子都哭了,送了我一堆东西:亲手做的鞋子,山上采的茅草,草做的花环……”

        当然,最令志愿者们欣慰的,莫过于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和变化了。在支教之初和临末的时候,有心的鲁倩特地让班上的孩子做了两次自我介绍。“一开始,很多孩子都很胆小内向,害羞腼腆,寡言少语,介绍完自己叫啥、几岁、上几年级就没了,后来,一个个自信大方,流利自如,一串一串的,有的还乘兴唱起歌来。”马荣老师赞叹:“山里信息闭塞,这些志愿者们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孩子们的内心开放了许多,特别活跃。”

来源:金山网 作者:  责任编辑:原晶晶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