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昨天下午2点30分左右,一场急促的阵雨,突然从谏壁街道雩山村蒋一组的上空落下。村民殷国梅一阵欣喜,但尚未等她收好家中的衣服,已是雨过天晴。相继两天的两场阵雨,让村前的小溪蓄了不少水。但相对几百亩重旱田地的灌溉需求,这不过是杯水车薪。
在村口,雩山水泥厂的一方蓄水池成为希望所在。此刻,水池的进水口正有清水源源不断注入,而从蓄水池向田地深处延伸的输水软管,已经铺好。谏壁街道农服中心主任章继文说,雩山村这一片区抗旱颇费周折。经与水泥厂协商,先通过厂方的生产管道,从两公里外的运河把水抽进蓄水池,再用水泵把池中水输向农田。“我们算过,输送1立方米水就需要0.7元,这里有400亩稻田需要浇灌。”
雩山村蒋一组位于雩山之麓,地势高,远离江河。典型的丘陵地形地貌,使得这里干旱易抗旱难。用章继文的话说,在这里抗旱相当于“花钱捞硬币”,捞1块钱或许要花100元。但旱情紧急,百姓心焦,抗旱再难也要知难而进。
蒋一组的艰难抗旱,只是一个缩影。据了解,谏壁街道共有7个涉农村和社区,其中雩山、雩北、东京3个村属于重旱村。全街道范围内,共有3000亩水稻;3000亩旱地作物,包括玉米、黄豆、芝麻等;还有1000多亩蔬菜。由于持续高温干旱,目前旱地作物大多已枯死,绝收可能性极大,抗旱主要针对水稻,以尽可能减少歉收。
行走在谏壁街道的重旱片区,不时能看到大片枯黄的玉米田。组织抗旱已有半个多月,加之连降两场雨,不少池塘沟洼已见浅浅积水,但大的河汊仍然干涸。殷国梅家的1亩多玉米已全部枯死,现在稻田里虽然有了水,但能否最终抗旱成功,她心里没底。“现在能看到的水,只够浇一次田。”
雩山村黄丝湾自然村的村民,有着同样的担心。村支书邱树泉介绍,为了保证数百亩水稻的灌溉,村里从山上的废弃采石宕口抽水。3个宕口原本都有10多米的水深,现在“只剩下七八十厘米”。剩余的水最多只能再灌一次稻田,而水稻到收割时至少还要浇灌五次。“下一步我们准备抽山上深井里的水,但维修那两口深井要花不少钱。”
更大的担心是,如果这样的干旱以后经常出现怎么办?雩山村蒋一组的一位村民说,由于地势高,他们村的农作物“自古望天收”。但过去村前的小溪从雩山顶一眼山泉流出,蜿蜒五六里直接流进运河,村民们生活生产用水都有保证。如今山泉堵塞,河道荒废,小溪日见干涸。他认为,下一步应该疏浚小溪。
记者采访期间,恰逢市水利部门下乡指导抗旱。在谈及旱情对谏壁整个街道经济的影响时,街道一位负责人说:“谏壁虽是工业重镇,农业占比极低。但是任何一块田旱了,对农民来说都是百分之百。”
(崔悦 马弋惠 谭艺婷 梁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