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6岁的吴英才有着一副高大的身材,皮肤黝黑,如果不是穿着白大褂,很难把他同医生这个职业挂上钩。从1978年被推荐为“赤脚医生”算起,老吴已在这个岗位工作了35年,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医疗制度变迁的全过程。因为工作突出,2009年吴英才被卫生部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日前,记者走进上党镇东沛村卫生室,吴英才正戴着老花镜为村民看病。整个上午,前来看病的村民络绎不绝,吴英才除了接诊,还要抽空为病人针灸、治疗,并不时到边上的输液室“查房”。临近中午,吴英才终于忙得差不多了,才有空坐下谈他这35年来作为乡村医生的幸福与期盼。
昔日的“赤脚医生”风光无限
1978年,21岁的吴英才刚刚高中毕业,就成为一名“赤脚医生”。那时的条件很差,没有固定的场所,都是走家串户,上门服务。当时乡村医生的工资实行工分制。老吴说:那个时候,男劳力每天劳动得10个工分,乡村医生可以拿12个工分,基本上同生产队长差不多。与一般人相比,乡村医生显然是份既风光又体面的工作。
到了1983年,农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吴英才他们告别了工分制,改为“看病赚钱”。据老吴回忆,每次看病收5分钱挂号费,加上最高15%的药品差价费,收入在当年还算说得过去。但是,乡村医生几乎无人管理,按老吴的话讲,自己就像一个无证游医。
“新农合”农民受益,就医环境明显改善
2003年以后,国家开始对乡村医生实行统一管理,并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看病可以现场报销40%,住院报销70%。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农村看病贵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同时,农村的就医环境也得到较大改善,东沛村卫生室面积达200平方米,设立全科诊室、药房、治疗室、换药室、观察室、档案室、健康教育室等7室,电脑、打印机、电视机、空调等一应俱全。
2009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乡村医生的工作压力变得大了起来,老吴说:现在乡村医生除了为村民提供基本疾病的治疗,还承担着10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他解释说:东沛村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加上0至6岁儿童、孕妇和65岁以上老人等近1200人需要每季度定期上门随访,同时还要为所有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工作量和要求都比以前高了许多。
“入编”成奢望,收入保障还不高
这些年,吴英才通过了全科医生和职业助理医师的考试,他的最大期盼就是能够“入编”,跟城里的医生一样有个事业编制,改变目前这种“半医半农”的身份。但是对于这一期盼,老吴叹了口气,摇摇头说:现在年龄大了,即使国家有这方面的政策,也轮不到他。
对于现在乡村医生的收入,吴英才说:工作量上去了,但他们的收入并没有太多增长,目前东沛村卫生室的5名乡村医生每月基本工资加上绩效工资平均只有2000元左右,年终考核还不知道能拿多少。由于没有“身份”,加上待遇不高,很多地方乡村医生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吴英才随后告诉记者,2004年,丹徒区卫生、财政、人社等部门在国家没有统一政策的情况下,为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办理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因缴费时间短,到老吴退休时,他每个月只能拿到600多元的养老金,虽然有点少,但至少有了一定的保障。
“你幸福吗?”对于记者这个有点“俗气”的问题,老吴有些兴奋地说:作为一名乡村医生,看到经过自己治疗而康复的村民是最幸福的。行医35年来,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这也是让他感到骄傲和幸福的事。(王晓燕 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