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民生

镇江调查:今天,您还串门子吗?

发布时间:2013-07-22 09:2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型邻里关系咋建立?

城市化改变了社会基本单元,楼越建越高、房越盖越好,家与家之间的物理空间变得越来越近,居住者的心灵距离却似乎越来越远,邻里关系却陷入陌生化的困境。新时期如何建立新型邻里关系?如何将渐渐淡漠城市邻里关系“解冻”,重建城市的社会信任,重新为钢筋水泥堆成的城市丛林注入爱与责任。

  重塑亲邻文化,鼓励居民走出家门

  “有的居民想和邻居处好关系,但心里却又有顾虑,怕被邻居误解。”宝塔路街道润州花园社区负责人薛顶雨说,其实在社区有很多人内心想认识对方,但又怕敲门时邻居冷言冷语,或者怕被认为是带有目的性和功利性。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很少有时间和机会进行深入的沟通。慢慢地,大家忽略了邻里之间的温情,人情变得越来越冷漠。薛顶雨说,为此社区也积极想办法,比如社区定期举办科普讲座,这些都是免费为居民开放的,只要感兴趣都可以参加;爱心服务小组的社区志愿者定期为困难居民服务。针对年轻人多、时间少的现状,社区还考虑使用QQ群等互动方式加强邻里交往。

  相较于一些新小区,老城区间的融洽和睦的邻里情至今还保存着。“毕竟老城区里大部分都是相处几十年的邻居,谁家包个馄饨都要送给周围的邻居,许多老人住久了都不愿离开这儿呢。”金山街道小街社区负责人洪云表示,每个人都有美好的一面,要重塑亲邻文化,还是要鼓励居民走出家门,主动认识左邻右舍,主动打声招呼,在互帮互助中建立起信任和友谊。

  社区、物业等为居民搭建交流平台

  邻里间见面打个招呼,遇事托上一把,能传递一丝浓浓的暖意。社区、物业管理部门作为居民间的“桥梁”,更能推动邻里间的良性互动、彼此帮助,做好居民间的“助推器”,凝结社会团结与和睦的“润滑剂”。

  “一个现代化的社区,需要先进的‘硬件’设施,更需要相应的软件配置,即良好的邻里关系以及温馨的社区氛围。”江苏大学副教授徐惠红认为,我国自古就很重视邻里关系,由邻居组成的社区是最基层的管理组织,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社区要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建立和谐邻里关系的小事做起,尽可能多地为居民搭建相识、相知、交流的平台,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坚持不懈,逐渐形成风尚。她表示,一些物业管理部门从人性化角度出发,为业主们多办联谊活动。如市区某房地产商每年年底都举办业主联谊会,让小区每个业主都来参加,一方面增加业主间的交流,另外一方面对物业管理部门收取物业费也是很好的推进。  

  此外,专家还建议,政府在社区的公共事务中承担很大责任,如完善基础设施、规划社区资源配置、建立公共服务设施等。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不能缺位,但也不能什么都管,要发挥好引导作用。

  (实习生 杨帆 记者 杨佩佩)

调查图表

调查图表一: 您对左邻右舍的熟识程度如何?
 
 
调查图表二:您给自己本人的诚信度打多少分?
 
 
调查图表三:遇到困难,您会在邻里之间寻求帮助吗?
 
 
近五成受访者:与邻居熟面孔但从不打招呼

  本期调查共回收纸质问卷87份,另有142名网友通过金山网、镇江网友之家等网站参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五成受访者表示,与邻居熟面孔,从不打招呼;近三成受访者表示,常到邻居家串门;超四成受访者表示,遇到困难肯定不会找邻居帮忙。

  超三成受访者:与邻居很熟,见面互打招呼

  您对左邻右舍的熟识程度如何?34.7%的受访者表示很熟,见面互相打招呼;48.2%的受访者表示只是熟面孔,见面从不打招呼;17.1% 的受访者表示异地相遇不一定认得出。

  “隔壁的邻居姓什么、从事什么工作?不知道!楼上楼下的邻居,那就更不清楚了。脸熟的在电梯里碰到点个头,更多的连招呼都不打,见你进电梯了就扭头看别处,或者用警惕的目光上下打量你一番。”提到邻里关系,家住华都名城的陈女士深有感触。搬到这个小区两年多了,除了同住一个小区的好朋友和同事,基本不认识什么邻居,更谈不上深入地交往了。

  近三成受访者:常到邻居家串门

  您常到邻居家串门吗?29.3%的受访者表示经常;34.9%的受访者表示偶尔;35.8%的受访者表示从不。

  调查中,家住老城区同德里的葛女士表示,左邻右舍大家都在一起住了几十年,就像是一大家。“不用说互相串门了,关系非常融洽,连谁家有几个重要的亲戚都知道。有时候亲戚来了,主人却不在家,邻居都会把亲戚领到自己家好好招待。”葛女士说,街坊邻居们互相帮助扶持,和睦得像一家人。

  超四成受访者:遇到困难肯定不会找邻居帮忙

  遇到困难,您会在邻里之间寻求帮助吗?14.6%的受访者表示会的;47.3%的受访者表示肯定不会;38.1%的受访者表示酌情而定。

  “那要看是什么困难,还得酌情而定。”市民徐先生表示,要是生活中琐碎的小事,比如向邻居借东西,或是请教小区里的事情还是会主动寻求帮助。但如果是自家私事,或是工作上遇到的困难,肯定是不会找陌生人帮忙的。

  (记者 杨佩佩)

 

来源:金山网 作者:  责任编辑:原晶晶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