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民生

有了传帮带,中医代有人才出
两位老中医的离世,让更多市民担心起中医的传承。记者采访中欣喜地看到——

发布时间:2013-07-20 09:3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前段时间,我市中医界的名家沙一鸥、黄锡琨相继离世,无数网友在网上表达了由衷的哀悼和怀念。此帖成为本地网站的热门帖。一天时间,关注者就达8万多人次。有网友提出这样的担忧,“以后我们上哪儿找医术、医德都好的老中医呢?”

        老中医越来越少是现实

        这样的担忧似乎有些过激,但是不得不承认,老中医越来越少,特别是能让市民如此心悦诚服、口口相传的中医更少。市卫生局副调研员倪晓琴告诉记者,我市被认定为省名中医和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的共有7人,其中省名中医5人,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2人,5位省名中医先后有3人驾鹤西去。目前健在并仍在岗位的专家共有3人,分别是78岁的肝病科专家张圣德,脾胃科专家任南鑫,以及退休后被市中医院返聘的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朱辟疆。另一名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赵福礼已从二院退休。

        本周二,记者来到市中医院,这里云集了我市众多重量级的中医专家。肝病科专家张圣德一边为一位男性患者搭脉,一边看舌苔,随后和患者进行交流。女儿张英坐在父亲对面,抄方、在电脑上写病历,不时地和患者做些交流。虽然卫生部规定主任医师的专家号每次限定30号,但总有一些外地或者本市一些较远地方的患者来找张圣德看病。当天,张英和挂号窗口打了好几个电话,一次次地加号,很快就要突破40号了。    

        走进朱辟疆的诊室,记者一眼就看见了挂在墙上的一面锦旗,赠送者是金坛的一位肾病患者。诊室里,坐着、站着约10位等待就诊的患者。“家里有哪些药?”“你说的这种药价格贵些,我给你用的这种药,性价比比较好。”准备给患者开药的朱辟疆充分征求患者意见,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朱辟疆每周要上两个上午的专家门诊,上午的专家门诊过后,他会去病房查房。每天下午,他还会到病房看看病人恢复得如何,还有哪些需要。  

        传帮带构建人才梯队是出路

        2009年,省中医药管理局推出“名中医带徒弟”制度。当时,任南鑫和朱辟疆作为我市的两位入选“师傅”,分别带起了两位“徒弟”。市中医院陈嘉就是师从任南鑫的“徒弟”。陈嘉对记者说,作为首批参加省“名中医带徒弟”的受益者,两年多时间,她跟着老师抄方、随诊。“从学校出来,刚给病人看病时摸不着头脑,如果光靠自己去琢磨,需要很长时间,跟师缩短了这样的过程,我学到的不仅是学术,还有对待病人的细致、细心和耐心。”

        不仅省里有“名中医带徒弟”,市中医院也有“青苗工程”,到目前为止,已经培养了30多名年轻人。市中医院副院长谢东宇说,名中医的成长历程有很强的时代性,以前的老中医有的是家传,在少年时就培养了牢固的专业思想,学习了庞杂的知识,比如沙老、黄老等,他们也带出了不少好徒弟,比如儿科主任李荣平跟师23年,中医外科专家张克忠来自中医世家,侄子目前也在继承祖业。现在的中医师,大多毕业于高等院校,是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的结合。

        目前正在从业的省市名中医,比如二院许祥生、江大附院周亚平等,他们在老百姓心目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是我市中医的中坚力量。倪晓琴说,在传帮带的机制下,更多年轻的中医师会慢慢挑起大梁。她认为,“现在的中医师,不仅对中医医术要有很好的驾驭,而且对西医也要头头是道,这样才能博得市民更大的信任。”(记者 孙霞)

来源:金山网 作者:  责任编辑:原晶晶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