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为了患者,医院就该自找麻烦”

发布时间:2013-06-06 10:42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崔骏 通讯员 唐艳 朱研

 
 JCI检查人员进行护理追踪检查

 
 
专家指导

  60岁的梁女士最近为了搞清楚小腿肿胀的原因,连续去市区好几家医院的皮肤科、血管外科问诊。

  在市一院,她刚进门就看到医生边从桌上一个瓶子里摁出几滴液体搓手,边问她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这些信息不是病历卡上都有么,看一下就是了。而且我身上也不脏啊,洗手干什么啊?”第一次看到这种场景的梁女士很好奇。

  医生的回答让她宽慰许多:“核对信息是防止看错病人,洗手是防止不同患者间的交叉感染。等你的病看完,我会再洗一次手。”

  梁女士的经历,最近两年去市一院看过病的患者几乎都有过。就这么个简单的细节,不仅需要患者的理解和认可,更需要医护人员的改变和适应。毕竟一些年资较长的医生护士,已经很多年没在洗手的问题上这么“斤斤计较”过了。

  “自找麻烦”先改老习惯

  JCI标准源起于美国,即便被全世界普遍认可,依旧是个“洋标准”。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医疗服务压力,导致类似洗手这样的小细节,在中国被无数次的忽略,进而形成了“不做也不算大错”的习惯,甚至思维定式。推进JCI认证工作之初,理念上的“不兼容”就显现出来。

  “之前不洗手,也没见谁被我传染么”“看一个病人洗一次手,皮还洗破了呢”“何苦啊,这么折腾医生护士,平时就够忙的了”“全国到现在只有上海、浙江几家知名三甲医院通过认证,搞这个有必要吗”……

  质疑不仅是口头上的,也出现在实际操作中。比如在手术室,过去有患者需要手术,简单核对一下身份就行,但JCI标准则要求必须在手术开始前Time out10秒,由麻醉师大声读出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病症、手术要点等,并且要让上台人员逐一回答“是”或“否”。这种要求让一些在手术台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教授级医师觉得“简直捡着芝麻当西瓜”。

  所有这些反应,钱炜都看在眼里。这位被一院院长朱夫从加拿大知名医院领导岗位上“拉”回来当副院长、最近几年花了大量精力推进JCI认证工作的耳鼻喉科专家,一有机会就会以自己的经历在医护人员面前“絮叨”,还在院党委会的支持下,通过各种学习班、研讨会,向包括护工、保安在内的全院职工“灌输”通过JCI认证的必要性。终于,一段强劲的“头脑风暴”后,“成效逐步显现”。

  对于洗手,市一院ICU护士长吴永红很有体会,“过去医患的卫生习惯都不太好,手卫生常被忽视,实际上,注重手卫生可以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30%以上”。

  除了洗手,给患者翻身擦背必须先拉好隔帘、执行医嘱必须要有文字材料、所有储物柜带锁的必须上锁等许多细节,都让吴永红感受到JCI近乎严苛但又人性的一面:你做任何处置前,必须先问问自己“我为患者考虑周全了吗”。

  市一院急诊中心主任王鹏、护士长王明明也因为JCI,改变着过去的老习惯。

  “过去患者看急诊,除了急危重病人,基本是先到先看。”王鹏说:“现在改了。所有急诊患者都由从业5年以上、具备预检资质的护士,以红黄蓝三色进行分级后依照紧急程度分诊。这对分诊护士设定了很高的专业门槛,也对她们的人际沟通技巧提出要求。”

  “现在从挂号开始就对护士提出要求,患者只有取得预检单才有资格挂急诊号。”王明明接着补充:“从分诊开始,护士就要通过敏锐而准确的观察,对患者的病情作出恰当判断,每隔10分钟进行病情再询问,随时调整患者的候诊等级,还要给所有患者建立详细的病情记录单。光是记录单,就从1张纸扩展到8张纸,而且要在患者就医全过程中不断补充、扩展。”

  现在患者去市一院看急诊,护士不仅要陪护去目的地,连陪护时站的位置都有标准:尽量不与病人直接接触,走在病人前面并要保持适当距离。王明明说,这样做“可以避免‘病人-护士-病人’的飞沫交叉感染”。

  讲究一切细节,形成以关切患者安全为核心的工作习惯,是JCI给市一院医护人员带来的最深切感受之一。

  “自找麻烦”花了大代价

  JCI标准的核心价值,被归纳为“提高患者安全,保障医疗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这句看似口号式的话,不仅狠狠“折磨”着市一院的医护人员,也对医院管理层提出了更大的考验:要想符合标准,必须要有大投入,但还有一种可能是“无法通过评审,钱打了水漂”。

  管理层达成共识后,各种各样花钱的事也接踵而来:

  医院新建的内科大楼在初评时被发现许多硬件不足、医院ICU重症监护病区必须增设高等级的负压隔离病房;

  全院839个洗手池都要配有均价40多元洗手液和擦手纸,所有病区走廊里都配备10多瓶快干型洗手液,部分科室加配洗眼液,还要随时补缺;

  医院储备易燃化学物品的科室都要配备专业防爆柜,每个病区都要有微波炉和冰箱;

  2480个灭火器要足量、有效;

  全院需新购置门禁系统若干套,门禁卡3000多张;

  为保护患者隐私,要按医护人员所在科室和职别设定不同权限,还需要再上一套电子管理系统;

  ……

  这还不止,医院还自加压力地给所有床单、被套、病员服、医护人员服装安装了先进的电子分检芯片系统,极大压缩了过去分检、换洗中的人工环节,但也耗去了60多万元。

  身为医院后勤保障部主任,黄举其实也是花了很长时间才慢慢理解这些投入的必要性:“无论是洗手液、擦手纸、门禁、冰箱、灭火器,还是电子分检芯片系统,都是为了把风险系数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为患者创造安全的就医环境。”

  投入的成效从两组数据中可以看出:

  2011年基线评估到去年5月份初次评审时,国际专家组对照JCI认证条款中的320个标准、1221个衡量要素,给医院挑出了总共近400个“毛病”。今年的终期评审结束后,“大毛病”基本没有,专家只是对几十处小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2011年市一院的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是95.9%。到了2012年,满意度已经达到97.4%以上,列全省第3名。

  代价不仅是经济上的。为了顺利通过JCI评审,很多医护人员主动连续工作,刘小娴等一批人在评审中牺牲个人时间,克服身体不适,坚守岗位;一位新婚的医生,只参加婚礼当天的晚宴,敬酒后匆匆回到岗位。

  “自找麻烦”只为患者好

  全方位的努力,改造,甚至是再造医院的原有工作流程和运转体系后,终于得到了评审机构——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认可,成为全国第六家、全省第一家获得JCI国际医疗机构认证的三级综合医院。

  “从这一刻起,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上,跻身全球最高水平行列。看上去,医院没有因为JCI评审购置几台先进的医疗设备,也没能因JCI形成多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或论文,但细细体会JCI的所有要求,都是围绕着患者,围绕着医疗整体水平的提高而展开的。这是医院最大的成功,也是医院能通过JCI评审,给患者带去的最大收获。”朱夫说。

  “JCI,从申请到终期评审通过,都是医院改进服务质量的抓手。现在通过认证了,它就变成了持续改善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的新起点。”钱炜说。

  如何把已经带回家的JCI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朱夫说:遵循JCI标准,以患者为核心,随时按照标准的更新和患者诉求的提升,修正和改进医院服务水平。

  钱炜说:真正在更广范围内让更多人更深层次地理解JCI标准,还需要在未来三年中,继续养成医院安全和质量文化,让安全和质量深入到每个员工内心中去,贯彻到每一天的工作中,成为基本工作常态。

  王鹏说:养成新习惯不容易,但既然是这个习惯更利于看病,还要持续“养”下去。

  吴永红说:JCI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做“细节决定成败”。

  新闻链接

  了解JCI

  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是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 简称JCAHO)用于对美国以外的医疗机构进行认证的附属机构。JCI由医疗、护理、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国际专家组成,他们分别来自西欧、中东、拉丁美洲及中美洲、亚太地区、北美、中欧、东欧以及非洲。

  JCI标准是全世界公认的医疗服务标准,代表了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最高水平。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认证模式。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原晶晶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