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民生

“难忘阳光下满网银灿灿的刀鱼”
——老渔民眼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发布时间:2013-05-28 10:17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年轻时,他们在江上寻觅着理想;中年时,他们在江上寻觅着生计;年纪渐大了,他们仍在这江上,却有些现实的烦恼。

        新金江联合社区,前身是镇江渔业公社。曾经,这里有渔民近3000人,而现在,约700人的渔民队伍仍在不停地缩减。“我们有可能是镇江最后的渔民了。”日前,记者来到这里,听听老渔民的故事。

        如今,刀鱼产量下降收成少

        5月10日,长江镇江段第二阶段刀鱼捕捞期结束。相比第一个捕捞期(3月5日至30日),第二个捕捞期(4月15日至5月10日)虽有所起色,但无论是刀鱼的体型还是整体产量都不尽如人意。

        “一条船一天能捕捞到两斤就不错了,而且个头偏小,2两以上的刀鱼不到10%。”在新金江联合社区,68岁的老渔民田洪林告诉记者,4月15日那天,他只捕到了两条刀鱼,加起来不到半斤,“卖了40块钱,还不够来回的柴油钱。”

        “平均下来,今年的第二次捕刀期,一条船也就能捞个几十斤。”田洪林所在的长江村共有七八十位渔民,近20条船,今年捕刀鱼的情况都不理想,集体缩水严重。

        “去年刀鱼的价格高,最高的时候卖到1000多元一斤,最低的时候小刀卖27元、28元一斤,但大的还是能卖到200元一斤。今年刀鱼的价格下来了,大的只能卖到100多元一斤。”刀鱼的减产、降价让渔民们发了愁,他们普遍担心,作为一年中主要收入来源的春季刀鱼生产,将会成为历史上最坏的年景。

        曾经,几十里鱼花欢腾人欢笑

        在和渔民们聊天的过程中,他们最愿意谈到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捕鱼时光。

        “你能想象在阳光的照射下,满满一网银灿灿的刀鱼有多美么?”今年57岁的盛金银是金江村的渔民,和刀鱼打了大半辈子交道,风里来浪里走,黝黑的脸上像被刀刻过一样。回想起来,他说捕刀鱼的日子曾经很甜蜜。

        “70年代的刀鱼只要8分钱一斤,那时候,我一天最多捕过一吨多的刀鱼。”聊到这个“最高纪录”,盛金银显得很是自豪,而一旁的渔民们也激动了起来,纷纷报上自己的“最好成绩”。

        “80年代的时候,捕完鱼回来,光在岸边捡捡,就是两三斤的刀鱼。”盛金银告诉记者,即使是在刀鱼产量已经下降的90年代,一网下去也有一百多斤的刀鱼。

        然而,渔民们美好的记忆在2000年前后就戛然而止了。“80年代的刀鱼品质好、产量高,90年代的刀鱼价格高,渔民的生活好,但如今,什么都变了。”随着沿江城市工业化,长江水质越来越差,刀鱼产量也越来越少。渔民们说,最近这几年来,要不是国家的产业补贴和柴油补贴,捕刀鱼很难赚到钱。

        未来,年轻一辈上岸不再从事渔业

        在新金江联合社区,年纪最大渔民的已经了76岁了,700多名渔民的平均年龄更是超过了50岁。第二次捕刀期结束后,他们中的很多人过起了接送孙子、孙女上下学,打理家中日常事务的生活,“如今靠捕鱼赚不到钱,我们这一辈的渔民年纪也都大了,是时候离开水上岸了。”

        今年49岁的陆桂清是渔民群体中的“年轻人”,父辈祖辈都是渔民的他,成了家族中最后的捕鱼人。“我的子女都在工厂上班,而我自己也曾经放下过渔网,跑了一段时间的运输。”陆桂清告诉记者,他们这一群渔民中,不少人都曾经选择过转行,有的在水上跑运输,有的上岸开江鲜馆,“说老实话,和渔网打了一辈子的交道,除了捕鱼,我们没什么别的技能,所以成功转行的并不多。”

        采访中,渔民们无一例外的表示,自己的子女没有从事捕鱼业的,“时代不一样了,不想孩子干这苦活累活,越干还越穷。”渔民们告诉记者,渔网、渔船和长江曾经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现在看来,是需要告别的时候了,“还是收网吧,我们该上岸了。”

        (石玉成 李溟)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原晶晶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