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图 孙 力 |
|
下蜀镇 | |
|
临港工业区 | |
|
下蜀镇中心小学新建成的室内体育馆 | |
|
下蜀镇中心小学新建成的学生食堂 | |
|
整治后的六里甸村 | |
|
下蜀镇长江花园安置区 | |
|
台泥巨轮 |
|
本报记者 刘兰明 滕庆海 余宽平 摄影 万嘉 唐军
青山起伏、濒江临港——这是从空中鸟瞰,句容下蜀镇展现的美丽景致。
作为句容市唯一的沿江镇,下蜀的版图从佛教圣地“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脚下一直延伸到长江江畔。
14日,春和日丽,“边界行”报道组来到下蜀境内,与“青山起伏、濒江临港”美丽景致遥相呼应的是,下蜀镇注重循环经济、生态保护、教育优先的发展理念和特色成就,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循环、生态、教育”的临港之花正在怒放。
循环之花——铺就集群路
记者驾车自镇江沿宽阔的沿江公路西行,进入句容,即是青山起伏、濒江临港的下蜀镇。
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一排排整齐的厂房掩映其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生态园中。下蜀镇党委书记孙卫军告诉记者,这里是下蜀利用3.5公里长江岸线资源全力打造的临港工业集中区。
在一般人眼中,沾上“建材”“发电”等字眼,向来是“污染”的代名词,与“生态”无缘。但在下蜀临港工业集中区,虽然区内有江苏建华管桩、句容华电、台泥水泥、北新建材等“巨无霸”型企业,但下蜀镇2011年4月出台的《循环往复利用战略合作协议》,将这里建设成为镇江第一个循环经济圈。
“绿色、节能、循环、科技、创新是打造临港工业集中区的理念。”孙卫军告诉记者,临港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4平方公里,目前基本建成6平方公里。《循环往复利用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加强临港工业集中区内企业的紧密联系,打造循环经济,促进产业转型。江苏建华管桩、句容华电、台泥水泥、北新建材等4家企业是临港工业区的重点骨干企业,以建材和能源生产为主,企业之间许多副产品、废料可以“变废为宝”,被另外的企业所利用。
建华管桩与台泥水泥两家企业只有一墙之隔,建华管桩每年购进80万吨水泥,约占台泥水泥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由于运输接近于零成本,每年建华节约运输费用2400万元。建华管桩与毅马五金近在咫尺,两家企业每年节约产品运输成本约1个亿。
在句容华电,政治处主任储志良告诉记者,下个月第一台机组将并网发电,年约产生12万吨脱硫石膏、100万吨粉煤灰。“在以前,处理脱硫石膏、粉煤灰要花费数百万元,现在则成了抢手货,并可形成数百万元经济效益。”
循环经济让下蜀临港工业集中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大丰收。孙卫军说,目前临港工业集中区内循环经济涉及16家企业,每年在原料供应、运输成本节约上的直接经济效益达5亿元以上,年内将创成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省级建材产业特色基地。
特别令人喜悦的是,“循环之花”还带动了临港工业集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孙卫军向记者介绍了8个“重量级”集群企业:江苏华电句容发电有限公司,规划建设4×10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加一个燃煤储运中心,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总投资90.39亿元,6月第一台机组有望正式并网发电,可实现年销售50亿元;江苏建华管桩有限公司,2012年实现营业收30亿元,同时建华总部于去年11月从广东中山迁至下蜀;江苏天工钛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11.5亿元,分两期建设,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60亿元……
产业集群之路让下蜀在2011年工业销售一举突破百亿元大关,成为句容首个工业销售百亿镇,跻身镇江综合实力十强镇之列。目前,下蜀的工业用电量和税收均超过句容全市的50%。
教育之花——育人谱华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关键在人才。下蜀教育优先走的是“高均衡、高品质”之路。
“扣球、扣球……”走进下蜀中心小学,五(2)班正在室内体育馆上体育课。“这是一座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室内体育馆,集羽毛球馆、篮球馆、健身馆于一体,建设规模为全市乡镇第一。”孙卫军告诉记者,对教育,下蜀舍得投入。下蜀中心小学改扩建工程总投入约3000万元,总建筑面积达12000平方米,除了现代化室内体育馆,还有小学综合楼、幼儿园综合楼,特别是一层的食堂可容纳千名师生同时就餐。这样的投入和建设规模在乡镇中是非常少见的。目前,下蜀中心小学教学楼扩建工程正在有序进行之中,明年将建成使用。
而随着临港工业集中区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也被列入下蜀教育的重点。该镇先后对距临港工业集中区较近的桥头小学投入200多万元,改善硬件设施,扩大办学规模。目前,该校吸收了约300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高均衡、高品质”之路,为下蜀教育腾飞插上了有力的翅膀。截至目前,下蜀镇已形成一所初中、三所小学、一所成校、两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理想教育格局。
生态之花——村庄美如画
看完下蜀临港工业集中区“循环之花”,我们探访的第二站是六里村,下蜀镇村庄如画的生态之花同样精彩。
在记者记忆中,小时候的乡村,每一条池塘、河流都是那么清澈。在夏日,劳作后的村民捧起河水就可饮用,下到河里就能游泳。遗憾的是,这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已不多见。
“要不了多少年,这样的情景将我们在六里村重现。”六里村党总支书记严明瑞对记者说,去年以来,村里投入300多万元进行村庄环境整治,这也是下蜀镇“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理念的具体体现。
六里甸——这个名字让记者倍感亲切,因为镇江城区有个“七里甸”。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严明瑞告诉记者,在他印象中这个“六里”与镇江的“七里”倒是没有什么地缘联系,主要原因是距下蜀集镇有六里路,所以村民们就称之为“六里甸”。
记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古代都城的郭外称“郊”,郊外称“甸”,而下蜀镇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也许六里甸的名字与此有关。同理,七里甸地处镇江城郊外,或许也得名于此。
如今,这个“六里甸”似乎更成为六里村环境整治的一个缘由——312国道、京沪高铁正从“六里”穿过。俗话说,“人靠衣、马靠鞍”,六里也要将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过往312国道、京沪高铁的客人们。
跟着严明瑞走进六里甸自然村。刚到村口,一块大石块上题写着“六里甸”三个大字。继续前行,绿的村、青的山、碧的水、宽的路……映入眼帘。严明瑞说,村庄环境整治中,始终将自然生态、特色鲜明理念贯穿于整治的每一个环节,根据村庄地形特点,注重加强现有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形成自然和谐的村庄空间形势。去年6月以来,新建硬化道路2.34公里,墙体出新6万多平方米,自来水入户达100%,新建公厕1座,新建公交站台一个,新建占地7.4亩绿化广场,清运垃圾800多吨……记者看到,当前正是农闲季节,许多村民在绿化广场上休憩。
美丽六里村只是下蜀镇村庄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
镇党委书记孙卫军告诉记者,下蜀镇坚持把村庄环境整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系统工程,制定了《下蜀镇村庄整治方案》。今年投入3000多万元,在全镇10个村庄开展环境整治,新建道路26公里,增设路灯50盏,新建停车场6个,修复下水道6000米等。同时,在“村旁、路旁、水旁、沟旁、屋旁”,大力开展植树活动,新植乔木、灌木10000多株,既绿化了村庄,又打造了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
■记者感言
正如开篇所言,“青山起伏、濒江临港”是下蜀的特征。但是,如果说“濒江临港”是下蜀发展的优势所在,那么“青山起伏”则是制约下蜀发展的短腿。令人欣慰的是,下蜀在让“长处”更“长”的同时,并没有听任“短腿”更“短”,而是秉持“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大规模开展村庄环境整治,让“生态之花”开遍下蜀的每一个村庄,打造“河水可饮用、下河可游泳”的生态下蜀。
另一方面,下蜀深深明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关键在人才”的道理,因此,他们不惜投入巨资,打造“高均衡、高品质”的下蜀教育之路,其对教育的重视令人感佩。
诚如斯,人们有理由相信,下蜀“循环、生态、教育”的临港之花将越开越灿烂。
■资料链接
下蜀镇地处句容市北端,濒江临港,区位优势明显。全镇总面积15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2万人,辖10个行政村,2个社区。近年来,在句容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下蜀举全镇之力开发建设临港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4平方公里,起步区2.7平方公里),相继建成了区域供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园区“四纵两横”道路工程、长江花园拆迁安置工程等一批基础配套设施。先后建设壮大了台泥水泥、建华管桩、毅马五金、大全铁路、北新建材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初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新型建材产业链。园区经济持续增长,势头强劲。
下蜀镇地处“长三角”,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水陆交通发达,矿藏资源丰富,拥有3.5公里长的长江深水岸线,312国道、沪宁铁路、沿江高等级公路均穿境而过,句蜀一级公路贯穿全境并通到龙潭港;被地质矿产部以“下蜀为标样”而命名的“下蜀黏土”储量达亿吨以上;石灰石储量2亿吨以上,大理石、花岗岩、白云石、石膏储量1亿吨左右;地下矿泉水储量丰富。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