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要闻

推进项目课程,让学子职场如虎添翼
——解读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课改“新政”

发布时间:2013-05-21 09:32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新校长在为教师讲解职教课程发展情况。

    项目核心课程共建成果论证会。

    小组成员正在讨论如何完成“任务”。

    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技能。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开发,是在“洋为中用”基础上的创新,具有中国特色,将革命性地改变我们今天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

        ●使用数字化可视化技术手段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路径,是他们很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了学习过程与现实生产的无缝对接。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杨新

        从下学期开始,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将在我市职教系统中首家推出“项目课程”,涉及102门核心课程,涵盖14个五年制专业。目前该校正在进行硬件安装调试,对老师进行数字化资源应用培训。何为“项目课程”?职业教育推行“项目课程”有何现实意义?如何更加高效地推进“项目课程”建设?记者日前赴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采访。

        发展新定位 激发职教人创新活力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初,如今已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 经历过30年职业教育的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教授级研究员杨新,把职教课程设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移植普教。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很多办不下去的普通高中,转型办职业教育。当时的职教课程主要是移植普通教育的课程理念,还是以学科系统化课程为主要特征,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但忽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洋为中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到本世纪初,职业教育发展已经几乎与普通教育人数相当、规模相当时,人们突然发现,原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类型,它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现在教育部已经明确,我国的教育体系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普通教育,一类是职业教育,另一类是高等研究型教育。严格意义上说,职业教育类型的教育,从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到研究生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序列。因此,前年制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人们意识到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时,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扩大,人们开始引进和实验国外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这样就进入到洋为中用阶段。比如,加拿大的DACUM图表、德国的双元制,等等,开始进入到国内职教课程体系中。主要是职业分析导向式课程开发模式的借鉴,即把国外依据职业岗位分析所得的东西拿来后,由教师关起门来,对原来的教材进行调整,把它做成一个个课程。第三个阶段,中国特色。2005年以后,经过职教工作者30年的实践探索,国内职业教育已经形成自己的课程开发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即开始把在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过程中取得的典型体验、典型工作过程,拿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把它转变为项目课程和任务课程。这种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过程,在引进国外思想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洋为中用,已经具有中国特色。

        杨新认为,这一轮课程的改革和开发,以培养和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其第一个特征是,从知识储存的学科体系转向知识应用的行动体系。由知识传授为基础转向行动为导向,也就是以“做”为主体内容,更接近于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二个特征是从课堂情境转向工作情境。让学生感知和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岗位和过程相关的知识,再开始学习相关知识。第三个特征是,所有课程实施从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一轮课程的改革和开发,将革命性地改变我们今天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杨新说。

        项目化课程 助推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根据“项目课程”的开发要求,2011年8月12日,省教育厅在镇江召开首批17家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协作会,推举杨新为会长,同时成立专业协作组,进行20个专业102门核心课程的开发。“ 在开发这102门课程时,我们的主要导向,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杨新介绍,各专业协作组首先组建各个专业课程的开发小组,由企业代表、教师、教育专家和教材编写者组成,软件公司作为技术支撑。此后,由工作小组进行典型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市场调研,借此进行典型企业、典型岗位能力分析,形成囊括某个专业未来发展的技术、学校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以及典型企业对技术的发展要求等内容的调研报告,作为学校进行专业建设的基础。接着,根据调研报告,初拟20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初步论证,得到认可后,再根据培养方案,开始构建这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并重点确立核心课程。每个专业确定6-8门核心课程后,开始制定课程标准。然后,依据课程标准撰写脚本。据了解,镇江高职校负责计算机专业、财经专业的项目课程开发,该校信息处拿出了全省第一批第一个任务模板。最后,根据脚本精选软件公司制作三维互动数字资源,同步制作配套教材。据悉,这20个专业102门课程实行“全省共建,全省共享”,目前该校14个专业可直接受益。

        “项目通常代表着某一方面的专项技能。我们现在编出来的每门教材基于工作过程,构建6-8个项目,每个项目中又有若干个任务。”镇江高职校信息处主任徐健锐告诉记者,“项目课程”的目录按项目一、项目二、项目三……排列,“项目一”中又分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要完成和实施好这些“项目”,必须依次完成若干个“任务”。该校创建办主任赵光霞则给记者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以烹饪专业为例,假设学中餐,可分为红案、白案,根据各自所要求的基本技能设置核心课程,在每门课程中设置“项目”,比如炒菜,在炒菜项目中,又涉及准备主料、配料,切洗、下锅等环节,这就是一个个“任务”。

        镇江高职校新建的综合实训基地大楼内所设实训室,前面1/3俨然是教室,布置有黑板讲台,或用来讨论交流的长桌或圆桌;后2/3则是实习车间,摆放有数控机床、电子装配等各种机械设备,学生可单独完成或合作完成实训任务。

        杨新强调,“前面1/3是教学形态的,后面2/3是工厂形态的,是训练形态的,行动形态的。这一构成与传统教室、传统工厂是两个概念,它是把工作情景课堂化,课堂工作情景化。这也是方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高仿真训练 实现教学实训合二为一

        开展核心课程的数字资源建设,提高学生实训能力,成为镇江高职校推进项目课程的突破口。该校安装的三维互动虚拟现实教学平台,由凤凰集团与省教育厅共建,采用三维互动可视化PPT,目前已集纳了80门核心课程。记者看到,该软件界面直观形象,可用于教、学、考核多个环节,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可灵活互动。登录教师界面,可看到相关专业的所有核心课件以及平台提供的拓展教学内容,“项目”教学中可同步对机器设备结构特别是内部构造进行3D全景解析,帮助老师解决教学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困难;老师还可任意编辑3D模型,制作任何自己想要的教学及实验内容;利用测试模式,可对教学内容进行检测,在线考核学生的实训技能。登录学生界面,可自学上课没听懂的原理内容,自我测验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进入实训模块,可在线进行拆卸、安装、生产等各项“任务”演练,通过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反复演练,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先学懂再学会”转变为“先学会再学懂”。

        项目化课程的实施和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广大职业教育岗位上的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对教师来说,需打破原有的观念和知识体系,需把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组织形式、新的教学设计、新的合作关系融合到教与学的过程中,需重新学习,从信息提供者转向教练与导演的角色。“你是一个企业的培训师,一个企业的教练,比如说学生的技能,需要你教练去训练;同时你是一个导演,你要组织一个个小组,引导他们去完成一个个任务。”在上月底该校开展的数字化资源应用培训会上,杨新这样告诫参加培训的同事。

        从事机械制造教学的赵光霞接受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后,深感三维互动教学平台的优势非常明显。她说,数控教学培训通常存在教学内容抽象、实验设备或场地有限、维修课程缺设备缺师资、维修技术培训周期长等困难,采用虚拟数控机床培训系统后,它的系统面板和功能设置跟真实的机器一模一样,可导入自己编写的程序,从而轻松实现实体机床模拟、部件拆装操作、故障维修排除、学员人手一机等目标,这在现实情境中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在现实情境下,学生练习组装万用表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接对,如果出错易导致设备损坏或保险丝熔断,但在虚拟环境中组装,如果接错了,系统可报警提醒,从而节约了成本,而且数据库会记录下来操作过程,老师可看到学生的每一步操作并进行过程评价,而现实中老师是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进行跟踪评价的。在性价比方面,三维互动软件的投入不到同等功能实训设备购置成本的1%;虚拟实训设备零磨损,易管理,可随时随地上网使用,不受实验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可随时更新教学内容,跟上最新的工业发展需求。

        “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字技术手段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路径。因为它采用的是信息技术,它能把所做东西的物理性能展现在你的面前,比如台布可以飘动起来,虚拟化的真实性比较强。这是针对学生的年龄、兴趣、爱上网和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开发的,是他很喜闻乐见的方式。” 杨新认为,数字化可视化教学平台的使用,颠覆传统抽象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阅读书本为实际操作,变抽象理解为亲身体验,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由于是来自企业的最专业的操作流程,有助于学生统一系统掌握最前沿的实用技能,突破了学习、就业两张皮的现象,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工厂生产的无缝对接。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程序和技巧后,再到真实的机器上练手感,也可节省实训时间和成本。这样的职校毕业生技能优势更加突出,未来驰骋职场如虎添翼。

        (姚金荣 方良龙)

来源: 作者:姚金荣 方良龙  责任编辑:盛林娟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