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最美医生”案例能否调和社会认知?
掏两百元→引出一篇网帖→牵扯一串关注→引发一种思考

发布时间:2013-04-17 09:01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件事,很正常啊,不值得一提,没必要搞这么复杂吧!”

        “医院照顾得挺好的,我很感谢他们!”

        “我想我看到了一位‘最美医生’,他实实在在地用一种最普通的方式为我诠释了仁心仁术之含义!”

        这三句话,是经历同一事件后,当事医生、病患家属和旁观目睹全过程者的不同感受。

        虽然与献血、献骨髓、捐钱、捐财产相比,这件事可能真的“不值一提”,但从事件发生后网友媒体的关注看,似乎传递出一个既“旧”又“新”的信息——社会该如何认知医生这一职业。

        一个“简单”的事件

        昨天下午3点,刚从手术台下来不久,仍在休息室里调整的周明,看到六七位记者先后到来,淡然一笑,“没想到你们真来了,还来这么多人。这个事情很简单,也很正常”。

        周明口中“简单的事”,缘起一场车祸。

        前天凌晨,结束苏州探亲之旅,正连夜往老家合肥赶的一家人,在312国道上出了车祸,熟睡的祖孙三代受创。其中一名小学二年级的男孩,虽然伤势最轻,但也出现了额头左侧的较严重擦伤,双腿也出现血肿。凌晨4:30,伤者被送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经抢救,小男孩的奶奶和叔叔,按病情被分别送往医院神经外科和骨科继续救治,而小男孩则于上午10:20被送进医院急诊病房。当时刚刚查完房的急诊外科主治医师周明,从护士长刘丽萍那里得知,有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因车祸被送到病房救治,而且无人照看,考虑到车祸可能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创伤,周明决定去看看孩子,谨防疏漏。

        急诊病房外,“简单的事”发生了。

        “一看到孩子,就估计这次车祸对他的影响很大。”周明回忆说:“小孩子当时满脸是血,双腿血肿明显,而且神情显得有些呆滞,一度失语,估计被吓得不轻。”

        为了缓和孩子心情,周明和护士长尽可能轻声询问孩子多大了、从哪儿来、爸爸妈妈叫什么,试图从孩子口中多得到一些信息,方便寻找家人,“哪怕通过口音辨别大概是哪里人也好”。但结果并不理想。

        这时,刚调到急诊病房10天,没有处理过类似状况的刘丽萍,走到病房外问周明:“这种情况一般怎么办?”“和以前一样。”排除孩子可能遭受更大创伤的疑虑后,松了口气的周明一边这样对刘丽萍说,一边从口袋里掏出200元钱交给身旁的护工:“先给孩子买点日用品和吃的,不够再跟我拿……”

        “当时好像确实有其他病床上的几位患者和家属一直盯着我看,我也没多想。”周明说,因为他觉得这些事情发生得很自然,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习惯:“我们急诊科的医生,几乎每个人每年都会碰到这样的事,我们觉得很正常啊。”

        可让周明没想到的是,他这次“下意识”的掏钱举动,却在网络上引发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动静”。

        一串“争议”的声音

        前天上午10点多的这一幕,在10个小时后,被目睹全过程的网友“zhangy6009”以“想不到镇江也有现实版的‘仁心仁术’”为题,发到了某论坛上。虽然这位网友并不知道,当事医生是什么职务、叫什么名字。

        网友描述目睹经过后,在文尾写道:

        虽然,这件事并非惊天动地,但我想,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现今,“红包”、“冷漠”、“向钱看”等早已成为医生这个职业的标签。但这位医生的举动,却让我看到了医术背后的一颗仁心,古代中国就将医学称为仁术——仁心之术。没有一颗仁心,术再高也不能称之为仁术。所以,按照现在流行的称呼,我想我看到了一位“最美医生”,他实实在在地用一种最普通的方式为我诠释了仁心仁术之含义。“最美医生”,向您致敬!不知道您的名字,我只有这样称呼您,祝好人一生平安!

        发帖4分钟后,有了第一个跟帖“这样的医生值得我们称赞”。

        直至昨天20:50,这一网帖已被点击29256次,跟帖117篇。

        虽然跟帖中绝大多数是褒奖、称赞,但也有网友发出了不同声音。

        有网友褒奖“顶一个,大赞。”“好医生!一定要顶。”

        有网友感慨“好医生越来越少,只听说收红包的医生,没看过自己掏钱给病人的。顶!顶!顶!”

        有网友寄望“希望他永远保持这样的本色。”

        ……

        当然,也有网友发问“是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吗?才来的实习生吧?”

        有网友笑说“应该还没混到主任医师。”

        有网友质疑“有点作秀的感觉……现在这种可能基本为零。”

        ……

        随着跟帖的增多,网友间彼此辩驳的声音也多了起来。

        网友“笑看寂寞人生”就在跟帖中说:冷漠,已使太多的人忘记或是忽视了那些需要我们伸出援手的人,一件小事,让大家如此关注,是喜还是悲?我想这位医生做这一切,他身边并没有记者,他也没想过要作秀,要作秀就该再多掏点钱了。也许,对患者的同情、对孩子的怜悯,使他做出这样的举动,仅此而已。而这些举动也反映了这位医生对医德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为大家解读了什么是人性化的医院。

        然而,即便这件“简单的事”已经在论坛里发酵了20多个小时,网友们的观点也各自鲜明,这一切也并不为当事人周明和小男孩的父亲王勇所知。

        面对“您猜测网络上会有怎样言论”的提问,直率的周明说:“不重要,我当时掏钱出来,就是将心比心,我也有孩子,作为一个家长,作为一名医生,我只做我认为对的事。何况这又不是第一次。”

        面对“您知道有医生帮助过孩子吗”的提问,事发后立即赶到镇江的王勇说:“医院照顾得挺好的,我很感谢他们!”

        一种“认知”的思考

        无论在患者家属还是网友眼中,周明似乎已经不单是一名医生,他好像已成为“医生”这个群体的代名词。其中一位网友“方天画戟”就在跟帖中引用发帖人的原文直言:“‘不管家属什么时候到,所有的检查治疗不能拖不能漏,一定要保证孩子的安全。’这句话我认为是要点。”

        与包括周明在内的多位医生交流后,他们也认为,“这件在我们很多医生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或许能改变社会对医护人员这个职业的某种认知”。

        作为周明的同事,市一院急诊科主任王鹏回忆了一些事:“我们也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在我们身上也发生过家人生病,甚至重病的情况,而我们不得不在急诊室里、手术台上完成工作,然后才能赶回去照看一下家人。我们医院的一位副院长,母亲病危时,他还在手术台上。SARS期间,周医生和做护士的爱人不得以只能隔着玻璃见面。这都是职责的需要。”

        得知周明的事,市一院普外科主任医师陈志红略显惊讶:“这种事情几乎每天都会在医院发生,很平常啊。大家这么关注这件事,可能说明了一部分社会群体的一种态度吧。或者说,单个医生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而单个患者也会遇到不同态度的医生吧。我们病区也发生过给困难病人捐款、过年买套新衣服送去的事。有时候发生的一些事,甚至让我不再期待得到多少理解和支持。总之,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我做事的态度是一贯的,不会变。”

        而另一方面,市民小王在听说这事后,也有自己的态度:“一个群体对某个职业形成某种观点,总是被许多复杂因素支配着的,可能是直白的利益,也可能是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弘扬正能量、批驳坏典型,应该也必然会相伴而生。这里面,确实有个如何‘调和’的问题。”

        与从业已整整三十年的周明交流时,他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从某种程度上说,医生就是拿自己的命换患者的命,既然做这个行当,就要做好各种准备,如果没有这些准备,趁早别当医生。

        可惜的是,直到昨晚10点,无论媒体还是院方,都没能联系上发帖网友“zhangy6009”,没能听听发帖人本人对网络热议的看法和观点。

        不过,网友“yybaby”的话,或许反映了一份冷静的思考:“医患互相能理解一下的话,社会就和谐了!”(记者 崔骏 通讯员 朱研)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费菲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