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天下雨,在镇江新区“万顷良田”承包了1100亩农田的种粮大户丁永根就很心痛,“就像自己被雨淋”。丁永根告诉记者,他投资数十万元购买了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因为没有存放的库房,只能将拖拉机放在露天中,任凭风吹雨淋雪打。
承包了700亩农田的镇江新区天泽生态农业园总经理解秋萍也有同样的感受。在解秋萍看来,农机具没有存放库房,不仅加大了农机具养护的成本,还加速了农机具的老化,进而间接增加了农田的种植成本。
80%以上没有库房
市农机局副局长王达保告诉记者,至2012年年底,全市保有各类农机具10万台(套),其中有近4000台联合收割机、2.3万多台大中型和小型拖拉机、1.3万台旋耕机、5000多台秸秆还田机、6000多台免耕播种机、3000多台三麦播种机、5500多台开沟机等。与此同时,我市大力推进农机合作社发展,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约有农机专业合作社300家,其中,工商注册的160多家。
“问题是,这些农机具80%以上没有库房,只能在露天存放。”王达保说,目前全市保有农机库房近50个(指300平方米以上),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不过,我市对农机库房建设将给予大力支持,去年市政府出台的41号文件就提出:用三年时间,建设60个300平方米以上的农机库房,每个给予10万元的财政补贴。
库房建设受制于“用地”
其实,即使没有资金补贴,种植大户也愿意自己建设农机库房,但问题是没有用地指标。许多种粮大户说,他们向当地的相关部门申请建设农机库房,但是得不到批准。一些种粮大户说,按政策规定,农业项目政策允许有3%的农业设施用地指标,“为何不准建库房?”
3%农业设施用地指标,确实存在。2010年《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就规定:进行规模化种植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3%以内,但最多不得超过20亩。记者了解到,在实际中,为确保“18亿亩”红线,相关部门是不允许建设包括农机库房等设施的。另一个原因是,实际中,一些项目借农业用地名义建设农庄、饭店等,以致真正需要建设的农机库房等也被一并“卡死”。
对这些说法,国土部门相关人员并不认同:不是什么项目都有农用地指标,只有市级以上农业项目、符合农业发展规划项目才有农用地指标。
利用“四废”建库房
因为农用地指标“卡得死”,全市各地利用“四废”建设农机库房成为可行路径。王达保说,“四废”就是村合并“多”出来的村委会办公用房、小学撤并“多”出来的校舍、村办工厂关停并转“多”出来的厂房及荒地、废地。这些房屋基本都处于“闲置”状态,把这些“闲房”改造为农机库房,既盘活了闲置土地,也不占用宝贵的用地指标,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