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去年7月高邮、宝应交界处的一场地震令本市市民虚惊一场。10日下午召开的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总结此次地震发生后我市应急工作。
会上介绍今年防震减灾工作将推出多项动作,包括加快实施主城区地震活断层探测工程,做到“地下搞清楚”,为城市规划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建成体育会展中心国家Ⅰ类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此外已建成的防震减灾科普馆将向社会加大开放的力度。
回顾:有效处置强有感地震
去年7月20日20时11分在扬州市高邮市、宝应县交界处发生M4.9级地震,震中距我市85公里,市民普遍有震感。时隔大半年后,昨日市地震部门在总结地震发生后我市应急工作时,认为及时高效地回应公众关切,在较短时间内使公众了解掌握地震信息,消除群众恐慌心理很重要。
地震发生后,地震系统全体人员迅速到岗到位,启动应急预案,与省地震局共同确定地震发震时刻、震中和震级“三要素”,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及市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成员通报震情,并组织地震紧急会商,提出震后趋势判断意见,其间接受包括本报在内等主流媒体的采访,及时发布了“本次地震初步判定为主余型地震类型,原震区近期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本市没有发现地震宏观异常”的信息;市地震应急救援队到位待命。一系列应急处置效率高,使得社会秩序迅速恢复正常。
规划:将“主城区地下”搞清楚
作为《镇江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市地震部门争取资金尽快筹措到位,尽力保质保量,尽早启动实施主城区地震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以准确探明我市主城区活断层的空间分布、未来地震的危险强度和危险程度,为城市建设抗震设计、国土规划、防震减灾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最基础的地震安全服务。
此外,今年还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按照科学、规范、实用、多灾种综合防御要求,在公共绿地、公园、广场、学校操场、新建小区设置必要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在现有北固山绿地广场、春江潮广场、新区人民公园广场Ⅱ类避难场所基础上,年内将建成体育会展中心国家Ⅰ类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工作指标。
普及:科普馆将申报国家级基地
10日与会人员参观考察了镇江防震减灾科普馆。该馆坐落在官塘桥显阳村镇江市数字地震台网中心内,总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作为我市“十二五”防震减灾项目建设的重点工程,市财政投入了160万元的专项资金,去年2月开工建设,同年8月建成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记者昨日在展馆看到,该馆分为“地震知识、地震体系、镇江震防概况、地震体验”等几个展区,展项利用多媒体动画、模型演示、交互游戏、互动体验等多元化手段,采用墙面型互动立体沙盘、立体幻象系统、沉浸式虚拟地震体验平台等新型设备,令参观者深入了解地震相关知识,身临其境体验地震过程,掌握科学防震避震的方法。
该馆今年将加大开放力度,常年向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青少年开放,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普馆宣传教育阵地作用。据工作人员介绍, 继去年被命名为市级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基地后,本月传来好消息,该馆又被命名为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市地震局计划今年将为该馆申报国家级教育基地。此外年内展馆还将择机邀请有关专家开发该科普馆三维虚拟版本的孪生场馆,供网民们参与体验。(记者 陈志奎)
■ 相关新闻
80米以上均作地震安全性评价
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抗震性可靠
近年来,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城市也在渐渐长高。住得越高,地震发生时是否越危险?昨日有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只要达到设计要求,楼房低层和高层的抗震能力是一样的。
市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处长程晓东介绍,当前地震部门对建筑的抗震烈度要求为7度设防。不过80米以上高层建筑,以及单体面积超3万平方米商场、宾馆等公共聚集的经营性建筑设施,被列为地震烈度7度以上设防地区,而学校、医院等场所则达到8度设防。较之于民建普通房屋除提交地震设防报告外,高于80米建筑则必须作地震安全性评价。因此严格把关下的高层建筑防震性能是有保障的。
此观点也得到市建设工程抗震和安全鉴定办公室主任张旭伟的认同,“框架结构房屋的抗震性优于砖混结构,而高层建筑一般采取剪力墙结构,抗震性则又优于上述两种结构的房屋。”张旭伟告诉记者,按照国家标准,框架结构建筑的水平位移率是1/550,而剪力墙结构的水平位移率是1/1000,因此,高层建筑抗震性可靠。(记者 陈志奎)